迟聆(19)
专注。
估计已经到了最后的调整阶段,他刻几下就会沾上印泥印在旁边的宣纸上,看效果,再修整细节。
温知聆还想继续看,但方老师叫她去喝茶,她只能放下画筒,回到客厅。
她不专心地喝一口茶,被苦得咂舌,注意力才收回,“方老师,这个茶太苦了。”
方老师笑得温和,“先苦后甜,你仔细品品,有回甘。”
品完一杯热茶,谈既周刚好拎着工具盒从后院回来。
方文鸿看到他手里的印章,问:“刻好了?”
“嗯。”
谈既周走过去,让温知聆看看印章的刻面。
温知聆注意到的却是石料本身的颜色。
是她喜欢的淡淡的蓝,蓝中泛青,在他掌心躺着,细腻光滑,像一块柱形的玉石。
但这不是她挑的那块。
她惊讶地抬眼,谈既周知道她要问什么,轻描淡写地解释:“你上回说想要蓝色的,我想起来我有几块天青石,就让人寄过来了。”
所以才耽误了一点时间,不然上周就能给她。
印章上还有印泥未干,但客厅没有宣纸,谈既周看一圈,找不到可印的东西,索性盖在自己虎口处,“看看效果,这个粗细可以吗?”
冷白的皮肤上,“知聆”二字朱文赫然在目。
温知聆几乎愣住,仅凭本能点头,出声说可以。
方文鸿也上前看了眼,点点头,“不错,手艺没忘。”
“边款没忘刻吧?”
谈既周没说话,转到另一面给他看。
入眼八个字,温知聆和方老师一起看到。
——“独善其身,快乐常在。”
一句箴言一句祝福。
温知聆觉得自己的心口被轻轻击中,她盯着看了许久,没出声,久到方老师都留意到,问她是不是有不喜欢的地方。
她摇头,从谈既周手里拿过印章,“我很喜欢。”
“谈既周,谢谢你。”
第11章
11她的生活一如既往
温知聆注意到谈既周泛红的手指,因为抵着刻刀,他的指腹有几道细细的凹陷。
但是他本人浑不在意,坐到沙发上,给自己倒了杯茶。
谈既周喝茶的样子谈不上斯文,扣着茶杯边,两口就喝完。
估计也是被猝不及防的苦到,他皱了皱眉,颇为嫌弃。
温知聆坐在一旁,她不知道自己是被什么驱动着,总是忍不住想看他。
这样有些冒犯,也很奇怪,所以她克制住了。
她捏着手中的印章,四方棱角硌着手心,余光里,他的一举一动,模糊又鲜明。
方文鸿喝完手里的茶,去后院转了一趟,再回来的时候,就招呼温知聆去书房上课了。
和往常一样,方老师上完课便去做自己的工作。
温知聆一个人留在书房,开了会儿小差。
她将自己画筒中练过字和作了画的宣纸都取出来,拿着印章一个个印上名字。
全部印完,她坐在椅子上,望着堆叠的纸张发了几秒的呆,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
但发完呆,温知聆还是将宣纸仔细装进画筒,印章也悉心收好。
她不会再把它摔碎了。
中午的午饭时间,谈既周没有出现在餐桌前。
温知聆上课时很专注,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
张姨和他们一起用餐,自然也发现缺席的谈既周。
“我早上过来的时候还见到小谈了,怎么没留下吃饭啊?”她一句话就将温知聆想问的问了出来。
方文鸿说:“他下午的飞机回北城,早上就是过来送个东西。”
“喔,怪不得。”张姨其实总共也没见过几次谈既周,他来的次数不多,一周大概只有一两次。
“小谈是在北城读书吧,这样两头跑,不影响上学啊?”
温知聆嘴里包着米饭,咀嚼的动作稍缓,凝神听方老师的回答。
方文鸿摇摇头,似乎对小辈的事不是很关心,但见到温知聆也一副侧耳倾听的样子,又多解释了一些,“他马上要出国,在这边的学业基本结束了,不用天天去学校。”
原来。
-
那天之后,温知聆将近半个月没有见过谈既周。
他们之间的关联本就细若游丝。
如果不是在方老师身边学国画,她可能永远不会和谈既周这样的人产生交集。
她的生活一如既往。
三月底,最后一道冷锋过境,淮城连日以来的好天气不见踪影,天色灰白,空气濡湿。
但与此同时,温知聆从方老师那里收到一个好消息
——她去年投递的画稿将在北城参展。
去年年末,方老师和她提起一个青年中国画的征稿比赛,温知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
没想到不出一个月,她便在官网上的初评结果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后方老师帮忙装裱,将她的原稿寄出去,等待复评。
相较之下,复评的时间更长,中间又间隔一个春节,温知聆早就将它抛之脑后,不知道原来已经顺利通过。
画展办在四月初,温知聆看了日期,刚好在清明假期里。
她几乎没有犹豫就在脑海中定下计划和日程安排。
一个人乘飞机去北城,约妈妈一起去看下午的画展,然后两人可以坐在一块儿吃顿晚饭。
然而,计划得再好也仅限于她的想象中。
上午落地北城后,温知聆背着书包站在航站楼的出口处给葛云仪打电话。
她不用妈妈来接,只是想提前告诉葛云仪,好让她腾出下午的时间。
但葛云仪在恭喜过她之后,便有些为难地说:“宝贝,妈妈今天可能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