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主业总裁,兼职斩妖(226)

作者: 冬啼鸟 阅读记录

壁画中,无数只有半个巴掌大的小人成群结队地参拜着一只被摆在远处山巅神坛之上的巨大蜃蛤,而蜃蛤则从体内伸出或长或短的触手将诸如鲨鱼、野熊等猛兽纳入口中。

俨然一副地方保护神的模样。

另一张则是一副时代更近一些的工笔画。

一笔又一笔的细线在泛黄的绢布上勾勒出了一处茫茫山野,而一个庞然大物此时正在山野后方的云际时隐时现。

不同于之前之前尚且保留着蜃蛤绝大部分特征的壁画中所记录的那样,绢布上的申楼兰已经可以非常有调理和逻辑地行动。

只见它一条触手截断了山崖之间的狭窄通路,另一条触手则是卷起了讨伐它的队伍的补剂,甚至还在自己的身上划出一道伤口在溪水的源头滴下自己那有毒的腐蚀黏液。

很明显, 经过漫长岁月申楼兰彻底进化到了识律级, 也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相对合理的认知。

而如今, 凭借细小子体就能拟态为几乎没有破绽的谭盛风的它自然是更上一层楼, 彻底晋升至臻级。

大概因为源生生物是软体动物, 所以在绝大多数身躯尚且被深埋于地下的情况, 申楼兰还是能顺着地底岩石之间的不规则裂隙探出一部分的身躯来到地面之上。

当那插放过飒踏的祭坛在触手足有万钧的挤压下彻底化为齑粉后, 那触手先是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空气中捕捉岳莫隐的位置,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岳莫隐所在的地方精准甩击而来。

岳莫隐早有准备,只见他先是一个急刹躲过了这从天而降的重击,随后又大幅侧向翻滚避开了接踵而至的横扫。

当他正在心中估算着这根触手所能达到的极限长度时,另一条触手竟悄无声息地从一块巨石后方绕行环抄到了他的身后。

在第二条触手就位后的下一秒, 两条触手以前后夹击的姿态两两猛然相撞。

岩石、大块沙土、枯木,所有阻隔在它们之间的事物悉数被这一记重击碾压成了细碎到再也拼合不上的小块。

若不是提前开启了四重瞳并通过观察空气中炁的流向察觉了端倪,岳莫隐恐怕就是它们其中的一员了。

一击不中,两条触手立刻配合着接连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袭击,大有不将岳莫隐彻底缠绕绞杀不罢休的势头。

几个回合下来,岳莫隐确定目前自己绝对不可以继续在原地跟申楼兰纠缠了。

随着复苏进程的推进,申楼兰只会越来越强,攻击范围越来越广。

可如今自己孤立无援,如果要跟申楼兰快速拉远距离就很有可能因为被预判行进路线而被触手袭击。

至于反击……

岳莫隐用余光看向自己手中的飒踏完全体。

不知为什么,他只感觉这把法器似乎有着它的意志。

打从祭坛掉落被自己拿在手里后,它就在疯狂对抗自己对其的驾驭。

岳莫隐也曾经尝试过把飒踏·盾部拆下来像之前那样单独使用。

但飒踏·剑部明显不打算顺了他的意,硬是死死地将飒踏·剑部咬合在自己的开缝中半点不放松。

什么内忧外患啊!

就在这时,一道尖锐到几乎可以击碎空气的声响自侧方一块巨石之上由远及近地袭来。

伴随着声响的骤然消没,原本在空中张牙舞爪的两条触手重重摔在了地面上。

紧接着,一道身影有如旋风一般在两根触手之间穿行而过,环绕在那身影周围数不胜数的银色弧光将它俩切了个皮开肉绽。

吃了一波大亏,申楼兰终于将这两条触手缩了回去进行一番修养。

“只守不攻,如何得胜?”梅临渊站定后观察着远方申楼兰的情况,目不斜视地对岳莫隐摞了这么一句,随后又转身自顾自离去了。

此处距离之前众人确认的阵法防线只剩下了不到三千米的距离,只要不出什么问题,岳莫隐是完全可以凭自己全身而退的。

*

嗯……这打游戏最忌讳半场开香槟,人也最忌讳把话说得太满。

就岳莫隐一路奔袭来到距离防线只有几百米甚至可以看到谭盛风正在和方元毅在阵法边缘近身缠斗的地方,他突然觉得卡死的系统有了动静。

果然下一秒,他只觉得有大量的“知识”被灌进了自己的脑海。

虽然说是知识,但岳莫隐第一时间接受到的却是一系列无法被以人类身份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他去读取和认知的符号。

当岳莫隐尝试着解读这些难以形容的符号的时候,他隐约察觉到自己获得的是一种极为严谨的有关“识别”、“定义”和“定性”的内容。

在一偏发暗杂乱的视野中,那一句排列在无数奇形怪状的字符中而显得无比端正的【补全《北行识妖录》(残篇)】此时就非常醒目了。

显然,这就是系统发布的下一个任务。

直到这时,岳莫隐才意识到一件事。

自己所见过的每一个版本《北行识妖录》的后方无一不缀着或大或小的三个字——复原本。

所以说,自己从系统里获得的这本《北行识妖录》虽然是残篇,但却是“原本”的残篇?

就在他意识到这一点的瞬间,那些原本怪异的符号突然开始相互解构串联,叠在复原本《北行识妖录》的内容上化成了一种可以被阅读的状态。

每一个符号在演化校对的同时,似乎也在与环境、光线、甚至时间相互注释,最后成为了某种来自亘古寰宇起点的神秘力量的存在。

当足够多的符号在岳莫隐的脑海里连结交织起来后,一种古老残缺但足够自洽的语言似乎逐渐以一种被习得的姿态存在于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