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漫同人)费佳今天也在挖墙角(3)

作者: 岁祈安 阅读记录

“好吧,那欧卡桑在楼下等你哦!”听见小孩有点儿炸毛了,由美子只好见好就收,不过还是有点点遗憾,只觉得小孩不好骗了。

等伊藤和彦下楼后,伊藤有纪已经在餐桌上坐好了,由美子将早餐端上来,几人开始边吃边聊。

“和彦的学校我选了几所,资料放在书房的桌子上了。”由美子对丈夫说到。

“我已经看到了,就东洋英和吧!”伊藤有纪有条不紊地咽下一口三明治,缓缓说到。

由美子有点诧异,东洋英和不是她选出来的任何一所,没听说过有什么特别之处。随后有些疑惑的问道:“帝丹不好吗?还有富士?它们都是我选的比较适合和彦的——”

由美子的话在看到伊藤有纪欲言又止的样子时,慢慢停了下来。

“由美子,对不起。”伊藤有纪似带着一丝愧疚,但还是有些无奈的对由美子说到,随后有些小心翼翼的撇着由美子的脸色。

由美子好像瞬间明白了什么,脸色在一瞬间难看起来,在转头看到和彦后,又急忙挤出一个微笑。

伊藤和彦对此感到很疑惑,但看着父母的表现,应该也不会对他一个孩子多说什么,只能无奈地自己探索。

一顿饭剩下的时间就在沉默中度过。

早饭结束后,由美子和伊藤有纪进入了书房,似要谈论写什么话,而伊藤和彦也回了自己的房间,回想起刚刚父母的谈话内容,他发现了一件被自己忽略的大事。

“帝丹!!!!不是,这名字,是巧合吧?一定是巧合吧?”伊藤和彦在床上滚来滚去,只要想到那个最糟糕的结果,整个人就一个机灵。渐渐地,整个人在自我催眠中安定下来。

而且,刚刚父母的反应,自己的幼稚园,不是父亲选的,也不是母亲选的,伊藤和彦心里大大的疑惑,可却没人为他解答。

太阳不期而至,新的一天开始了。

伊藤和彦大早晨早早睁开了眼睛,昨天下午,父母从书房出来后,就告诉伊藤和彦明天去幼稚园报道,虽然看母亲面色仍然不好,应该还是那个东阳英和学校,但想到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帝丹,伊藤和彦心中还是松了一口气。

父亲伊藤有纪亲自送伊藤和彦去了学校,出发前,父亲像个小孩子一样叮嘱了许多,平日里只有对着母亲才会这么幼稚,今日却反常地好像上个幼儿园就像入了什么狼窝了一样。母亲却是相反,话格外少。

“不会是真的狼窝吧!!”伊藤和彦突然反应过来。

“学校不是母亲选的,父亲也没做主,那么应该最大可能就是母亲的家族了。”

“他们想做什么?反正肯定不怀好意。”想到这,伊藤和彦听着叮嘱也认真了些许。

最后,几人在校门口依依惜别,将伊藤和彦交给校长后,一步三回头的走了,而伊藤和彦跟随校长走进了东洋英和的校门。

再说伊藤有纪和北川由美子这边,二人坐在回程的车上,车中气氛凝滞,终于,由美子低低的啜泣声打破了此时的寂静,伊藤有纪慌忙靠边停车,车停稳后,他打开车后座坐了进去,抱着妻子没有出声,只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

若伊藤和彦看到现在的情形,定会大吃一惊,平日里插科打诨哄母亲的父亲,此时展现了他身为一个成熟男人的稳重,而一向对父亲不假辞色的母亲却在父亲的怀抱里泣不成声。

伊藤有纪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出身贫寒,一路拼搏,考入东京大学医学院,他有天赋,在这个领域里小有成就;他有样貌,在学校里混的如鱼得水,他有着从底层打拼上来的狠劲,也有着敏锐的感觉。

得到组织的第一次邀请,是在大四,他为了留校保研,决定选一个易通过的领域发表一份SCI论文,最终选择了逆转细胞衰老,经过长久的试验,终于摸到了一点边,发现了人体衰老的细胞可以由一种物质逆转衰老表现,他将论文拿给老师看,果然老师心动了。

他得到了保研资格和一大笔钱,带着导师名字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医学领域的轰动,那段时间,导师带着他游转在各个学术会议上,一天,他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份邀请函,写着导师的名字,匆匆扫过,名字留了乌鸦两字。随后,他就把这封信放在了导师桌子上,并没多想,即使在老师将那封信扫进垃圾桶,他也没觉得会有什么后果,可后面,他渐渐发现老师在实验室待的时间越来越长,脸色也越来越差,看着他的目光也越来越复杂,他感觉到了不对,直到那天,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着那篇论文里的发现,话题却渐渐引到他身上,最终承认这篇论文是自己的学生发现的。

伊藤有纪的感觉告诉他,导师惹到大麻烦了,他要把这个麻烦引到他身上,不然,他这样好名声的人,怎么可能当众承认此事,他连忙谦虚到:“都是老师指导的好,不然学生怎么可能发现,老师自谦了。”

台下的人在感叹这难见的师生情,台上的他却看见了导师眼中的庆幸与劫后余生之感,他的不妙之感越来越强烈。

直到第二天,他听到了导师吞药自杀的消息,还有一份写满了内疚与惭愧的遗书。

“这不可能!他了解这个人,他怎么可能自杀,他贪婪而又虚荣,愚蠢却好利用,他精心准备了这个计划,那个逆转细胞衰老的课题他从没打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才用来交换保研资格。昨天的事,在这个圈子里并不罕见,甚至最后,他还表明了是自愿,他的金钱、地位、名声,无一受到影响,为何要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