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汉支教指南(111)

作者: 花明月暗 阅读记录

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活该啊。

他倒是没有怀疑刘元故意做局来试探,只因这‘秦晋之好’是后世衍生出来的含义,在如今这个时代只有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的意思,并无美满姻缘一说。

不过那姑娘心里存了别的想法,那是肯定的,毕竟,她一直没有遮掩过,而吕雉和审食其也是乐见其成,恨不能推波助澜。

奈何老是这么回避也不是回事儿啊,总得想个法子解决,即便不成,缓解一下也是好的,说到底,他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

哪怕他心里清楚的很,这桩婚事若是成了,给他带来的好处将大大多于弊端,他也接受不了。

归根到底,还是思维方式不同,比起权衡利弊之下得来的美满婚姻,他更向往基于自由之上的情不自禁。

可能这就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吧。

也不记得是哪本书上写过了,总之好像人是有三个大脑的,本能脑,理智脑,以及情绪脑。

本能脑确保生存,理智脑善于分析,至于情绪脑,它是纯粹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你不让它干嘛,它偏要干嘛,*主打就是一个叛逆。

或许爱情与婚姻的对立统一,就是情绪脑和理智脑的厮杀交锋吧。

但不管怎么说,它们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都在一个人身上,这偶尔表现出来,自然就是截然不同的,也难怪林清源如今这么纠结了。

不过刘元最后一句话也确实提醒了他,如今很多事情虽然都如史书上记载的那般发生了,可时间却不对,也就是说,小刘盈会比历史上的自己,更早的登上皇位,届时处境只会更难。

他现在可没什么时间浪费在儿女情长上面,而得专注于如何借着废太子的事,将小刘盈的声望推到极致,也只有这样,在这孩子登基后,他才能有底气和吕雉他们打擂台。

而这其中的关键,还得落在商山四皓和张良身上。

好在商山四皓已经在来长安的路上了,接下来该怎么走,他心里也有点谱儿,只张良那儿,还需要再进一步与之联系,还有就是他个人的问题,他觉得还得请教一下对方。

自从他们相识相知之后,林清源就把张良当成了自己的智囊并长辈,有什么事也都愿意跟他说说,之前刘元和自己的纠葛,他就跟张良说过,如今再提,也没什么难为情的。

就当是自家人说说话,即便帮不上什么忙,但只要有人肯听一听,他就觉得心里好受许多了。

思及此处,他便写了一封书信,托小刘盈于特定时间在天禄阁中交给张不疑。

如今张良退隐,每月一次来宫中借书的人,就成了张不疑,把信交给他,也算放心。

统共经手之人,不过两个,还都是他信任的。

林清源特地如此安排,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私拆信件,毕竟,他和张良暗中交往之事,实在不能现于人前,特别是如今废立太子的紧要关头,更不能把张良扯进来,至少明面上绝对不可以。

否则刘邦那儿,就难有人转圜其心意了。

而他和张良通信之事,吕雉和审食其也有所耳闻,不是不想知道里面写些什么东西,只是如今为了争夺储位,他们必须集中全部力量,一时腾不出手来,而且也是有些以此拉拢张良的意思,所以才放任不管的。

而林清源的信件也就得以完好如初的传到了张良手中。

第57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提张良接了书信如何宽慰,只说叔孙通从太子那儿听闻商山四皓即将来京的消息后,顿时就有了危机感。

他是儒家的顶梁柱,而商山四皓是道家的大贤者,双方若是都要辅佐太子的话,那未来国家的文化思想谁主沉浮,那还真不好说。

毕竟,如今朝堂上下的主流是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商山四皓的到来,无疑会加强道家的影响力,此消彼长之下,儒家若想出头,只怕就更难了。

有了危机感的叔孙通再一次找上了好友兼盟友的陆贾,而后者却只用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让他豁然开朗了。

这一句话出自《论语》,乃是儒家的先贤孔子所言,意为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该管的事,那反过来的意思不就是若是在其位,就得谋其政了吗?

只想通这一点,叔孙通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既然早就做好了向皇后和太子投诚的准备,那他干脆就弄个大的,这样等商山四皓来了,他的地位也不至于被动摇。

而陆贾也是这个意思,何况陛下已经在朝堂上议过改立太子之事,也有周勃,陈平,樊哙等一众老臣反对过,他们这个时候跳出来表态既不算太打眼,也不算落后。

陛下便是想拿他们开刀也是不能的。

两人还联络了御史大夫周昌,对方身居三公之位,又有监察之责,也该向陛下进谏才是,周昌也深以为然。

于是,在刘邦又一次召开朝会,再提改立太子之事时,三人就上奏了。

“陛,陛下,臣,臣,臣有话要说!”

周昌是御史大夫,又位列三公之一,自觉义不容辞,所以先行一步站了出来,奈何他天生口吃,只这一句开头就磕磕绊绊。

见又有人跳出来反对,刘邦本想发火,却被他这结结巴巴的样子逗得有些想笑。

“你有话要说?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比你会说话啊?”既是调侃,也是点别人,刘邦出口反问了一句这个。

“臣,臣,臣虽口不能言,但,但,但知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