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支教指南(225)
“长君,你不如先带漪房回去休息两天吧,她也需要时间想清楚,不是吗?”最后,他也只是说了一句这样关切的话语。
“……也好”,而听到这儿,窦长君就知道,对方可能反应过来了,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林清源是个正人君子。
两人的话音刚落时,就看到窦漪房提着食盒朝这边走来,别的倒是一切正常,除了眼眶有点红。
“妹妹,这是怎么了?”窦长君明知故问,还特地在她走到他们跟前时如此。
“没什么,春日里风沙大,有些迷了眼睛了。”窦漪房定了定神,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了一句。
只是说这话时,她强忍着情绪看向了林清源,好像期盼对方说些什么。
“一时迷了眼睛不要紧,擦一擦,以后看清楚就好了,”林清源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别开眼眸不去看她。
与此同时,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也不知是在安慰她,还是在提点她。
“……是,”她咬了咬下唇,试图把一切情绪都隐藏起来,低眉顺眼的行了一礼,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想要保持最后一丝体面。
林清源见状,也有些不忍心,本想安慰一下,可想起自己心里那个匪夷所思的猜测,到底也没说什么,只让她跟哥哥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窦长君自是满口答应,至于窦漪房,她没说话,低垂着眼眸,也看不清她的神色,以至于他们两个谁都没发现她眼底的倔强和不甘。
但即便发现了,恐怕他们也不会戳破这层窗户纸的,因为后果太严重了。
没多久,窦长君带上妹妹告辞离去,而林清源则是拎着食盒回了房间。
他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时间,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莫名的有些唏嘘与叹息。
第120章
可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啊。
林清源和张良曹参等人商议过后,最终定下了头名的人选,并呈给小刘盈看。
当张良曹参都当面时,小刘盈并没说心里话,而等他们走了,只剩林清源与他同处一室时,他就吐露了真实想法。
“先生,此次科考厘定颜产为头名,朕虽明白这是权衡利弊之下得出的最优解,可到底还是觉得委屈了郅都。”
“当日加试,朕便看出了对方是打心底的拥护朕和国家,下笔之时,才会毫不犹豫,言辞间也多有实干和进取之意。”
“不像那个颜产,思考了好久才和郅都选了一样的结果,写的文章呢,虽说言之有物,但可操作性却不强。”
“先生,说实话,如果按朕的意思,还真不想选他为头名,可又偏偏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如此。”
“可是先生,你不是讲过,当初始皇帝在位的时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吗?现在朕也是皇帝,可这规矩怎么到朕这儿,就变了呢?”
“朕这个皇帝当的,也太憋屈了吧。”
其实小刘盈心里明白是为什么,但理智上的清醒并不能缓解心情上的不爽,这话赶话说到这儿,他也就忍不住抱怨了几句。
“始皇帝在位时确实如此啊,不仅如此,他还每天要批一百二十斤的奏折呢,你要不要也向他看齐啊?”林清源却不以为意,还出言调侃了一句。
“什么?每天批一百二十斤奏折?”小刘盈瞪圆了眼睛,“这就算都是用竹简上奏的,也得有个十几万字吧,他就不怕累死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差不多吧,嬴政为了抓牢手中的权力,确实十分勤勉,可达成目标的同时,也损害了他的身体,所以他都没过五十岁就驾崩了。”
“若非他死的早,不然你以为这大秦的天下会这么快就没了吗?”林清源摊开手,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当然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是我们大汉当政,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连天下都换了主人,你说这规矩还能不变吗?”
“再者,规矩本就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而规矩又是人制定的,你若是能利用好它,那它就会给你带来方便。”
“可要是你不问具体情况,非要生搬硬套,也只能是被其束缚住。”
“盈儿,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林清源教导了几句后,看向他问道。
“知道,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小刘盈点了点头。
“可朕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啊,明明郅都更忠于朕,朕却不能给他应有的待遇,这怎么想都很窝囊吧。”他抿了抿嘴唇,显然还是不怎么满意。
“盈儿,你礼贤下士的心我明白,可你想过没有?法家学子既然是从心里忠君爱国,又怎么会在乎这些虚名呢?”
“又或者,他们不是不在乎,只是比起自己看重的东西来,没那么在乎,你大可以给他们想要的不就好了?”林清源给他出主意。
“他们想要的?”小刘盈摸了摸下巴,“法家最喜欢的就是大权在握,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更好的忠君爱国。”
“有了,朕给他升官不就好了!”他打了个响指,脸上终于露出了些喜色。
“盈儿,你看重他的才华和忠心,这个我不反对。”
“可你也要小心了,法家学子中固然有商鞅那种忠君爱国,甘做利刃的改革者,但也有李斯那样锋芒毕露,反噬其主的野心家。”
“今日的郅都,到底是下一个商鞅,还是又一个李斯,这就要看你这个皇帝如何驾驭他们了。”林清源提醒了一句。
“放心吧,先生,朕心里有杆秤的,即便朕失了准头,这不还有先生替朕补救吗?”小刘盈却笑了笑,显得有恃无恐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