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支教指南(387)
“这倒是个好主意,平日里我们就是太放纵他们了,现下紧一紧也好。”
“等有了这个针对老师们的考核制度,想必他们也就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折腾那些跟教学无关的事了。”张良听了他的话,连连点头。
“不过,这事儿却不能由我们提出来,否则儒法两派的怒火恐怕会集中到我们身上。”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要他设法规避此事的风险。
“留侯放心吧,我会找个合适的时机跟盈儿提及此事,眼下守孝就要结束,天下除服在即,想必他这个做陛下的,也十分愿意做些什么来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威。”
林清源心领神会,十分自然的就抛出了合适的后续安排。
“你有章程就好。”听他这么说,张良紧皱的眉头总算舒展开了。
“对了,昨个贾谊受了无妄之灾,你可去看过他了吗?”解决了最棘手的麻烦,这便又想起那个少年英才来了。
“还没,正想着一会儿去看看他呢。”林清源摇了摇头。
“晚些再去也行,左右不疑已经给他送了跌打损伤的药油,又吩咐人熬了安神的汤药给他喝,今儿个怕是也起不了太早,你这个时候过去,反倒叫他休息不好。”张良接了一句。
“那我就晚些再去,最好能蹭一顿午膳,这样也减少些疏离感。”林清源笑着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也带点礼品过去吧,怎么说也是去看对方,不好空着手上门。”张良提议道。
“要不要我让不疑给你准备一下?”他是看他什么都没拿,所以才有此一言的。
“其实这点,我也想到了,不过我的礼品不是什么吃穿用度,而是这个。”说着话,林清源从袖中取出一张帛书来。
“关于昨天的事,撇开具体纠纷不谈,贾谊的仗义执言,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昨晚我睡不着,在书房考虑这事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篇特别好的鼓励少年的文章,便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准备赠予对方,留侯,你看看。”他把手中帛书递过去。
“也是,文人嘛,送文章确实更风雅些。”张良把帛书接过去。
古人行文,从右往左,林清源来此多年,也早已习惯,张良打开帛书,先是惊讶,然后就用手摸了摸标题的位置,其上正是‘少年中国说’五个大字,接着便是内容。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妇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文章并不长,但字里行间,却散发着蓬勃的生气和锐利,也十分符合它的标题。
“你刚才说,这只是节选?那全文又该是何等的气魄啊。”张良来回看了三遍,轻声感叹道。
“这可是在我华夏盛世之时,由大贤写就的吗?”他忍不住询问着。
“恰恰相反,是在我华夏遭受磨难时,一位学者写来鼓励少年英才,奋起直追,为国争光的。”林清源却叹了一口气。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是梁启超写就的文章,他只截取这一部分,也是考虑到了两人所在的时空和国情的不同。
“说起来,这篇文章的年纪,比我还要大上一百多岁呢。”思及此处,他不免感慨道。
“那,你所在的那个时间段,我们华夏,挺过那磨难了吗?”
如果换成外人,听到这儿,指不定会以为他在发疯,可张良却知道他在说什么,甚至还饶有兴致的询问起国家的未来如何。
“自是挺过了,而且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着。”林清源笑着点了点头,给予肯定的回答。
“那就好。”张良松了一口气。
“清源,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你能否答允,”随即他话头一转,“是有关这篇文章的。”
“留侯但说无妨。”林清源虽疑惑,但还是抬了抬手,示意他继续。
“我觉得这么好的文章,不应该只给贾谊一人,你方才也说,这是那位忧国忧民的学者写来鼓励我华夏少年们的。”
“既如此,何不做的大方点,在开学典礼上,假托先贤之口,将其赠予所有学子呢?”张良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留侯方才说不情之请,除了这个外,您还想亲自在开学典礼上致词,是也不是?”虽然是疑问句,但却是肯定的语气。
“太学自设立以来,多是由你亲自致词,此番我却要取代你做此事,这心里难免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张良也坦然。
“留侯这是说哪里话?俗话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更何况,您都已经亲自跟我商量了,我又岂会心有芥蒂呢?”林清源亦是坦荡的很。
“其实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太学之中,虽然青少年不少,但在朝堂上和老师队伍里,还是年长者居多,倘若由你来宣布这篇文章,我是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怎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啊,更别提,这做学问的,最是要脸面,倘若只盛赞我们华夏的少年,只怕会伤了年长者的心。”
“但若是由我来说就没关系了,大可以引申为长者对后辈们的鼓励和期许,且我身为太学祭酒,他们也不敢对我所言有什么质疑的。”张良跟他解释。
“留侯思虑周全,我却没想这么多,那这文章,我可还要单独给贾谊一份吗?”林清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