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汉支教指南(511)

作者: 花明月暗 阅读记录

可如今的情况却与史书完全不同。

推恩令虽是削藩策不假,可它名义上却是一种恩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被人指摘的漏洞。

而且现在的推恩令,是林清源提出来,而刘盈下令实施的,这就和历史上记载的汉景帝刘启和晁错的配合有了天壤之别。

林清源对大汉的贡献那是毋庸置疑的,只那些土豆红薯,各种蔬菜良种的存在,就足以让他深得天下百姓爱戴,民以食为天,这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之下可不是说说而已。

他还兴办太学,改革教育,推行科举制度,培养德才兼备者为官,更是为他赢得了士子们的支持。

再说他唯一的女儿又嫁去了匈奴,是为国联姻才换来了边境的安宁与和平。

……

这一桩桩,一件件,也让他和大汉几乎绑定在了一起,更别提他还是吕后和高祖的女婿,刘盈的亲姐夫。

如此种种,吴王刘濞哪敢以清君侧的名义上书要杀他啊。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刘盈,而不是刘启。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他继承皇位,那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反他就是反刘家的主支嫡脉,是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的。

吴王刘濞虽是诸侯王,身份尊贵,可再尊贵也贵不过刘盈去,更别提,他们还是同一辈的堂兄弟。

而他之所以在史书上敢那么逼迫汉景帝刘启,除了兵力的强弱外,还有就是他自诩是汉景帝刘启的叔父,占据着长辈的身份,所以才会逼着对方杀了晁错的。

但如今的现实,却不是史书上的文字。

“看来这吴王刘濞,还真是取死有道啊。”而张良也听出了他的这些言外之意,不由得若有所思道。

旁人大概是听不懂林清源在说什么的,可张良却知道他曾一梦千年,也就不奇怪他会讲出这些惊人之语了。

“没错,这就跟那网兜里的青鱼和陷阱里的野猪一样,除了挣扎,就是挣扎了。”林清源听到这儿笑着放下了一枚棋子。

“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只要大汉能安安稳稳的,张良轻易也不愿意插手的,他年纪也不小了,这上阵打仗的事,还真是有些厌倦了。

“不过说起晁错,叔孙通和张恢都来找过我了。”他话头一转,提起了其他。

“哦?他们想做什么?”林清源也有点疑惑。

晁错是法家的人,廷尉张恢为着晁错开口也不算什么,只是叔孙通这个儒家的掌舵者怎么也掺和进来了?

“他们希望我跟你提一提,让晁错和贾谊一起,在你身边接受教诲。”张良如实告知。

“可我记得,如今叔孙通大人不是更看好颜产的儿子颜异吗?”

“就算再不济,也该支持向他们儒家靠拢的袁盎啊,最近这人可是风头正劲,深受盈儿的喜爱。”

“怎的儒家不选他,反而投资到晁错这个对家的好苗子身上去了?”林清源眉头一皱,更疑惑了。

“袁盎最近的风头是怎么来的,清源啊,你不会不知道吧。”张良提醒了一句。

“我知道,袁盎此次升迁,确有内情在其中。”听到这儿,林清源总算明白过来。

“他的才情是真,可手段也确实不是正道,也难怪叔孙通颇有微词了。”

张良说的委婉,但林清源何尝不知,这是在暗指袁盎根本不被儒家看得起。

“叔孙通大人自诩清高,可他手底下也未必有多干净,如今偏偏拿这点来指摘一个无依无靠的小辈,不免失了风度吧。”

林清源虽然也看不上袁盎,可对叔孙通的做法亦不认同,故而有此一言。

“道统之争,别说风度了,必要时刻对自己人下狠手的也不是没有,可唯有一样,必须保持住。”张良轻声道。

“什么?”林清源好奇的看了他一眼。

“大义名分。”张良如是说。

“别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可这面上必须把仁义孝悌挂在嘴边,也只有这样,儒家才能被天下人所接受,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人性善。”

“也只有把人性善具象化,才可以立住了根,站得住脚,才能发展的起来。”

“袁盎升迁的手段不光彩,但他的才华却也毋庸置疑,只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将此事弄得人尽皆知。”

“袁盎品行不端,叔孙通便是为了儒家的脸面,也断断不会接纳他的。”

张良短短几句话便将这里头的前因后果都讲了个透彻。

“……”,林清源听到这儿,却没说话,只捏着棋子的手微微用力,显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其实从一开始,他不是不明白这里头的弯弯绕,只是他根本不愿意承认这些表里不一的事实罢了。

“清源,我知道你看不惯这些,但水至清则无鱼,这么多年了,这个道理你也应该深有体会了吧。”张良只一眼就看出他在纠结什么,不由得出言道。

“是啊,深有体会,可是我的心,却始终不能认同这点,诚然生活需要妥协,可难道连对与错的界限都可以模糊掉吗?”

“如果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是表里不一的,那我们又为何要教导孩子们努力追求靠近真善美呢?”林清源不禁发出了来自心底的疑问。

在张良面前,他总能放下一切顾虑,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因为绝对的信任,所以他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展示给对方,并像个孩子一样等待对方解惑。

“因为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存,都是残酷无情的,但人却不是如此,我们需要心灵的寄托来对抗这世界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