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支教指南(71)
上次与审食其关于自己婚姻自主之事的交锋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如今就像是湖中浮萍,莫说没有根基了,便是连个靠山都没有。
所以这些时日他在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寻个支持,至少要在小刘盈长大有能力护住自己之前,他该有人在他不愿意的时候,站出来替他说话。
刘元当然很乐意帮他,可林清源却不愿欠这姑娘太多,更不想她为了自己夹在亲人之间左右为难,所以他就必须另外找人支持自己。
而且这个人,还必须让刘邦和吕雉都不能轻动,否则自己接近对方就毫无意义。
最好这个人还淡泊名利,和自己意趣相投,且能被自己所信任,也能看懂自己的暗示。
综合上述所有条件,林清源又在脑海里把西汉初年的著名人物们想了又想,思虑再三后,下了决心。
‘就决定是你了,张良,张子房!’
林清源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对方绝对符合自己的所有要求。
那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搭上这个智多近妖的老祖宗的线,并请他给自己当一会儿挡箭牌……呃,不是,是避风港。
他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却不知道张良也在琢磨着怎么与他见一面。
本来张良是不愿意掺和进来的,奈何刘邦去洛阳前,特地给了他一道密旨,要他暗中寻访神秘人,而且再三嘱咐,这事只信他,也只能他去办。
再加上他也确实对那个神秘的青年感兴趣,这才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也因此,他这会儿在想着怎么能避过吕后的视线而与之见面。
无独有偶,林清源也是这个思路。
如若要避开监视,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那么这见面的地点就不能是宫里。
‘宫外!’
两人不约而同的确定了策略方向,那么现在就是找谁牵线搭桥了,他们又同时排除了刘元,这样合适的人选就只有小刘盈了。
第37章
我希望你不要考虑太久,毕竟,春光易老,韶华易逝。
小刘盈是不能轻易出宫的,传递消息的地方就必然要在宫里,好在张良虽称病多时,进宫的次数屈指可数,但也还是有的,尤其是他每月必来一次天禄阁借阅书籍。
而他的这个习惯,也就为林清源的计划添上了最后一笔,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小刘盈和张良同一天去往天禄阁,那么遇见就是必然的。
小刘盈也很愿意帮自己先生的忙,可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见了面又怎么说呢?
林清源告诉他不用说太多,只用几句关键就行。
小刘盈半信半疑凑过去听他耳语,可听完后,顿时觉得极不靠谱,但见他那信誓旦旦的模样,也没得反对,于是只能点头答应了。
正巧张良也是打算用这个定期进宫借书的习惯来敲敲边鼓,看太子殿下那儿能不能露出点线索来。
双方简直是不谋而合。
于是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小刘盈和张良就在天禄阁碰面了,张良本想着还得费点劲儿跟太子殿下搭话,于是开始夸赞他好学,结果这孩子就给他来了一句。
“留侯,你是不是也想夸我,‘孺子可教也’啊。”最后这几个字,小刘盈还特地加重语气强调。
“……”,张良瞬间就愣住了。
因为这句‘孺子可教也’,可不是什么烂大街的夸奖,而是当初他张良落魄之际,幸得一老人传授兵法书籍时,人家对他的赞许。
他一直非常感激那位老者,视其为自己的师长尊敬,而且出于谨慎,也从未宣扬过此事,认为此事只有自己知道,谁承想会在小太子这儿听到了相同的话语呢。
“敢问殿下,是何人还曾与殿下说起过这话?”张良定了定神,压低声音询问道,他没有忽略小太子话中的那个‘也’字,说明背后另有其人。
“自然是我的先生啊,”小刘盈见他真的上套,不由得有些惊讶,但还是挺敬业的按剧本说了下一句。
“你的先生?”张良皱了皱眉,刚想说他不是没有太傅吗?可下一秒就突然反应过来了。
“那你的先生,还说别的什么了吗?”张良问他。
“我的先生说,他十分乐意与留侯重现当年的桥上相会之景,还望您不吝赏光。”小刘盈一五一十的转述。
“对了,他还说,既然当初是不期而遇,如今也就凭着缘分就是,您不必特地如何寻找的。”话到此处,他又补充了一句。
“还有别的吗?比如,你先生贵姓啊?”张良还想进一步问问。
但小刘盈只一个劲儿的摇头,怎么也不肯说了,而且快速挑了两册书简,很快离开了天禄阁。
张良没有追上去,而是若有所思的琢磨着刚才的对话,推断着见面的可能。
已知地点是桥上,而且要重现当年之景,时间就得是清晨,不必特地去寻的话根本不可能碰面,那这个线索就得反着理解,也就是需要特别关注。
不会在宫里,一定是宫外。
总的整合一下就是,对方要在清晨,和他在宫外的一座桥上相见。
可长安城外那么多桥梁,又如何知道是哪一座呢?还有清晨这个时间也不明确,因为没有具体的日期。
‘等等’,张良突然想起了当年那个老人临别前给自己留下的那句话。
‘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若是不看前后意思,只单从这一句中找出方位和时间,却也不难。
‘济北’本是地点,但若看方位,只取一个‘北’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