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汉支教指南(94)

作者: 花明月暗 阅读记录

原因很简单,见微知著,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回答不了,那还谈什么将来让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呢?

可这个问题也确实不好回答,不过没关系,叔孙通自有办法,既然不能直接就韩信之死进行回应,那么就只好转换一下,借古喻今了。

“殿下可知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的故事吗?”所以叔孙通定了定神后,跟小刘盈开口了。

“并不曾听闻,还请先生赐教,”小刘盈摇了摇头,并抬了抬手,示意他继续。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据说当时卫国有一个名为孙桓子的大臣,不仅身具卫国血脉,而且深受先王重托,前后曾辅佐三位卫国国君,几位国君也十分敬重对方,可谓是位高权重。”

“有一次,孙桓子率军出战遭遇劫难,幸得一个名为仲叔于奚的新筑人相救,免于一死,孙桓子很感激对方,言说一定要报答,此事传回国内,卫国国君也许诺会给予土地给对方做赏赐。”

“但这个仲叔于奚却谢绝了封地,转而要求自己朝见国君时可以使用曲悬,繁缨之礼,而卫国国君竟然也答应了对方。”

“此事传到我儒家先贤孔子的耳朵里,不禁感慨道,与其答应对方的要求,还不如多给一些封地酬谢呢。”

“殿下,你可知为何先贤孔子有这般感慨吗?”叔孙通讲述了故事,转而去询问对方。

“听这意思,孔子似乎并不赞同卫国国君应许仲叔于奚使用那些礼节,也许是他认为礼节比土地还重?”小刘盈略一思考后,这般猜测道。

“正是如此,当时孔子说了一句,‘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也就是说,这个仲叔于奚提出的要求,根本就不是他一个臣子该染指的东西。”

“而他竟敢提出来,无疑是有恃无恐,挟恩图报,也说明僭越之心已生,应当提防才是,但奈何卫国国君未曾识破对方,还应许了他,这便是错上加错。”

“土地并非不重要,但比起将授予爵位和服器的权力分出去来说,前者显然没有后者重要,而且这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殿下知道是什么吗?”叔孙通问他。

“知道,”这让小刘盈想起了林清源教导自己的话,略一思索后点了点头。

“这无非是说今日这个仲叔于奚挟恩图报,卫国国君答应了他使用僭越礼节的无理要求,那么来日其他人也会有样学样,进一步挑衅王权,蚕食卫国王室的实力。”

“而为了不让事情坏到那等地步,最好的法子就是一开始制止,如若不成,那也该及时止损,授予了对方权力后,再找机会处置掉,解决隐患的同时,也震慑其他人,以保护王权。”

“叔先生,你是这个意思吧。”小刘盈将林清源的教导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个结论,末了,他还去问叔孙通的意见。

“……”,他说的一套一套的,叔孙通也听的一愣一愣的。

但实际上,叔孙通还真不是这意思,他特地拿这个故事举例,其实就是想显摆一下学识以及儒家的底蕴……哦不,他是想给太子解释‘器与名,不可假手于人’的道理的。

顺带着宣传一波他们儒家先贤孔子的高瞻远睹而已,他是绝对没有特地引导太子崇拜他们儒家的。

好吧,其实也有那么一点儿,但反正不管怎么样,就是跟太子说的这个不一样。

尤其是后面太子说的什么永绝后患之类的做法,这倒是有点像法家的心狠手辣了,总之和他想表达的不是同类的东西。

这让叔孙通不禁就想起了自己和好友陆贾的推测,太子背后另有教导之人。

“殿下,这是殿下自己所想吗?”思及此处,他到底按捺不住好奇,试探着询问道。

“叔先生何出此言呢?”小刘盈也察觉到了什么,不答反问道。

“臣只是觉得殿下见解不凡,”叔孙通问了就后悔了,因为太过仓促,好在他反应够快,斟酌着把话圆上了。

“只是觉得非凡,而非认同,想来是因为这番言论并不十分符合儒家的‘仁’之一字吧。”虽然是疑问句,但却是肯定的语气。

“其实我挺好奇的,难道我不按照你们儒家的思想考虑问题,你就不效忠,不赞同我了吗?”小刘盈是真的好奇,而且也有些生气了。

叔孙通何等人物,那是能在残暴的秦二世手里安然逃脱还升官的人,察言观色的本事自是一流,当即就意识到自己惹了对方不高兴。

但他也识时务的很,立刻拱手行了一礼,又跪下郑重请罪。

“殿下言重了,臣惶恐。”

“你惶恐就对了,因为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身为臣子,固然有劝谏的职责,但也必须认清自己的地位,就好比刚才你故事中的那个仲叔于奚。”

“国君给他的,他才能要,若是不给,而主动提出,那就是僭越。”

“我记得你们儒家不是最讲究这个吗?上下尊卑不可乱,否则国家就会埋下祸患,不是吗?叔先生?”小刘盈没有第一时间扶他起来,而是板起脸教训了对方一顿。

“殿下英明,”叔孙通还能说什么,只得再次行礼附和。

“叔先生,说实话,我很看好你,也很看好儒家,因为你们不那么死板,足够灵活,知道变通,但我也希望,你们儒家的变通能与现在的政治经济相配合。”

“只有做出符合当下的改动,才能使儒家思想长盛不衰,而非像墨家那般,得一个‘墨守成规’的贬义描述,你懂我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