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雍正女儿后(50)

作者: 屿山山 阅读记录

李有容听得出神,羡慕极了:“我也想学,但娘天天说我不够贞静,生怕我以后找不到好人家。”

“宫女子二十五岁方可出宫,你娘怎么这么早就开始做打算?”

“我娘原本是预备求一求姑姑看看能不能调到她身边去,到时候随意寻个由头将我提早放出宫。”李有容脚翘在椅子上,“到时候找户相当的人家嫁了万事大吉。 ”

“你这话说的好像你娘嫁女儿跟卖白菜似的。”虞燕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容姐儿不想嫁人吗?”

“从一处宅院关到另一处宅院有什么好的?”李有容撇撇嘴。

虞燕目不转睛地盯着她,脑海中闪过百转千回的想法。

她们在屋内聊天聊得欢,屋外的李夫人和李老夫人却正在为李有容忧心。

“容姐儿今年七岁也该知事了,偏偏还是那一副桀骜不驯的性子,咱们家爷还偏偏喜欢她这个模样,我是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李夫人气闷得很,“就算送到姑子那里去,有着亲戚情分不会受到磋磨,但也是免不了要伺候人的……”

她越想越觉得自己女儿这个性格应该好好掰一掰。

李老夫人摇头:“如今京里的风气不好,大家养姑奶奶都是照着汉人那一套来,你自己也是满人出身,难不成都忘了从前咱们在关外的时候上马射箭与男儿不相上下的事情?”

“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李夫人哭笑不得,“打先帝那会儿起就一直在推崇满汉一家,到如今别说是京里,就是宫里的几位公主不都是照着娴静温柔的模样养的。”

李老夫人一叹,只觉得自家孙女实在可怜,明明是一条会咬人的小狼崽,偏偏她娘卯足了劲想把她锋利的尖牙全给拔了,做成家犬圈养起来最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李老夫人安慰道,“咱们做长辈的管得了一时,也管不住她们一辈子。”

“再说,你总是担心她那样的性子在宫中伺候人会出差错,可今日格格前来,你看容姐儿那待客之道又可曾有什么问题?那些道理她心里其实都门清,这是不耐烦你老在她面前说,所以才一天到晚变着法反驳你。”

李夫人回忆了一下今日李有容的模样,发现还真是。

“这孩子……”

李老夫人摆手:“管是肯定要管的,不要拘束太过就行,毕竟各人自有各人的缘法。”

“等下就到用晚膳的时候了,看这样子贝勒爷和格格应该是在咱们家用膳,你如果还是想不透就先别想了,去吩咐厨房做几样时令的菜肴才是真的。”

说到这个李夫人又犹豫了:“咱们家那些菜……能行吗?”

“怎么?咱们家那些菜是不能吃还是会害死人?”李老夫人也乐了,“我看你是太紧张慌了神,去去去,平时多机灵一个姑娘,现在反倒畏手畏脚的,还不快去。”

李夫人不好意思地应了。

李府的晚膳肯定不如宫中精致,但虞燕却吃得肚子滚圆。一来是因为李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二来也是因为李家做的东西更符合她这个“平民丫头”的口味。

宫里的吃**细是精细,可差就差在太精细了。虞燕嘴巴一点都不挑,也分不出来那些用好几只鸡好几只鸭煨出来的素菜有什么区别,她反倒觉得李家这样菜是菜、肉是肉的就很好。

“爷听你妹妹说,你预备参与今年的秋闱?如今学的如何?”

虞燕原本正在扒饭,一听这话立马抬起头,顺着胤禛的目光看向李氏的兄长李明修。

“先生说会试还需打磨,但是乡试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李明修斟酌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奴才也没有十分把握。”

“倒是无妨。”胤禛沉吟片刻,“离秋闱还有一段日子,好好备考即可。”

用完膳后胤禛转头又带着李明修和李文烨在李府四处兜转,重新将虞燕交到了李老夫人手里。

“早先也不知道格格要来,家里也没特意准备什么东西。”李老夫人将她抱到罗汉榻上细细摩挲,一旁的丫头递上一个紫檀嵌八宝首饰盒。

“这些东西原先是预备等你娘出嫁的时候给她带走的,只是当时身份低微,能带进宫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又不能穿戴得太扎眼,最后都留在家里了。”

丫头将盖子掀开,放在最上面的是一串粉碧玺带翠饰十八子手串。

正中间的东珠又大又圆,色泽光润,一看就是花了大价钱的。

压在下面的佃子、手镯、耳坠、玉佩等首饰更是让虞燕看得眼花缭乱,让她不禁感慨李家这两位老人果然很疼女儿。

“如今格格来了,这些东西就都给格格带去吧。”李老夫人将盒子塞到虞燕手中,“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就是个念想。”

虞燕接过这一盒沉甸甸的亲情,低头望着首饰盒上的雕纹,不由得想起自己在现代的那一双父母。他们也算得上有钱,但是那些钱与她从来不会有一点的关系。

有时候她觉得穿越到清朝其实挺好的,至少在这里阿玛和额娘都很疼她,她还有一个天天粘着自己的弟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把院门关起来她就是老大。

或许上天就是知道她前世过得太苦了,所以这一辈子才这么补偿她。

从李府出来的时候天还亮着,虞燕没忘记要给小孩带大闹天宫糖画的事情,一上朱轮车就提醒胤禛:“阿玛,您还记得我们刚出来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卖糖画的老爷爷吗?”

胤禛原本还在翻账本,闻言便有些忍俊不禁,随后吩咐苏培盛:“时辰也差不多了,你去寻先前格格说的那个卖糖画的老翁买上三串大闹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