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公主(重生)(45)

作者: 伐姝 阅读记录

半大孩子说的话当然没有心机,纯粹是对于胞姐的崇敬。容洛听闻,脸上缓缓露出一丝应有的羞赧,不多时又夹了些歉疚,连忙伸出一指抵在自己唇侧,示意容明辕不要再说下去。

容明辕哪里肯依。场上公卿少年不少,他虽与崔彤云交好,但也有几分年少气盛的攀比心思。然他身躯不行,现下亲姐得筹,自然要好生宣肆一番。

来回推搡,容明辕依然不肯作罢。容洛瞧见皇帝目光锁住这方,终于俯首。贴在容明辕说道:“你莫要再说了……是我起手晚了几分,这才得以查看他的箭路,从而取胜。全然侥幸而已……你这般炫耀,若是激起场中哪位娘子的心气,阿姐怕是要被父皇好一拨训斥。”

精于箭术者可从些微起始观察到中的方位。这一事容明辕也是听过的。现今听容洛坦出,顿时口齿一怔,半晌悄声问道:“阿姐说的是真?”

容洛颔首,轻浅掩面。似乎觉得十分不光彩。

薛家与谢家的关系,容明辕早已从谢贵妃处得知。而薛淩月与容洛交好更是不必说。虽说崔彤云是好友,但比之谢薛两家、照顾了自己月余的长姐来说,终还是相交太浅。

容明辕听此言,立时收声。再伸手挡在口旁,蹑声蹑气地对容洛保证:“阿姐宽心,明辕不会再说了。”

将自己所作不好之事分享与人,是最轻易就能得他三分关心的法子。容洛蹙眉浅笑,轻轻点首,盎然舒心笑容间似有毒蝎扬勾。

姐弟间互相做着约定。场下重重奖赏已经赐下。

皇帝将落在容洛身上的视线收回,正欲回宫。一位宦官便从勤艺院外急奔而入。

太监施礼,将一封角插二羽的信呈上。

无细羽为寻常信件,二羽是加急,三羽为紧急。皇帝将信接过,看到信封之上熟悉的楷书,抽出信笺。

细扫须臾,皇帝爽利大笑。

向凌竹侍奉左右,不解笑问:“陛下可否说于妾身?”

“是明兰。”信件放入向凌竹手中,皇帝喜上眉梢:“西南情势大缓。前去的数万囚徒如今已经修好长堤,暂时为开渠立新堤争取到了时日。只待功成。”

西南洪涝事一直陷皇帝于窘境。为了此事,他甚至宽例无论何时有西南奏本,一律径直送到他眼前审阅。

“能为陛下分忧,是明兰幸事。”还回信件。向凌竹福身恭敬,笑意难掩。

也不免如此。容明兰今年不过十三,初担此大任便能收获丰盛,亦是证明了她这个做母后的教子有方。她既以宽厚贤淑的美名高居皇后地位,成为六家族眼中刺,又怎会嫌弃锦上添花?

皇帝心情颇为愉悦。抚摸椅骨,稍许斟酌一时,皇帝道:“朕欲赏赐明兰,让厉宝林回宫。”

此言一出。在一旁静听的容洛眼波一动,再抬眼看向皇后,她不出所料的脸色大变。

厉宝林回宫于向凌竹来说不是好事。当初她陷害厉宝林被责出宫,为的就是将容明兰抱养膝下。而容明兰对生母念念不忘一事她从来都稔知。若是厉宝林回宫……不能保证容明兰会一心向她。

“明兰离宫前曾与朕请求,假若赈灾可行,望朕让厉宝林回宫。”皇帝看出向凌竹的担忧,语气沉沉,若有若无地潜游几丝安抚,“如今他已做到这般,不难想见往后怎样。为了令他在西南安心,朕也要履行诺言。”

向凌竹抬眼,还想再说些诸如“明兰成一事便得赏赐,往后心浮气躁……”的话。直直就迎上了皇帝威严昭明的双目。

她做的那些事皇帝如何不知?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如今她仍然只能攀附皇帝而行,激恼皇帝并非好事。顺从敛眼,向凌竹听命:“不知陛下打算……何时让厉宝林归回内里?”

洪钟坠地:“后日。”

时日定的这样快,向凌竹一愣。又不得不应下:“那妾身今夜便让六局洒扫永春宫。”

皇帝沉首,长身而起。抬手为向凌竹扶正惊鹄髻上一支金玉如意簪,手掌温和抚过她肩头。留恋与夸奖在一瞬间满溢,又在抽手时快刀斩乱麻,极其令人悲戚。

皇帝起身离去,皇后紧随其后。容洛站在一旁恭送,一撇眼间将皇后紧捏指骨的双手尽收眼底。

二人的身影很快消失。皇帝既走,露台上的妃子公卿也不必多待,没一会儿便各自散去。

容明辕虽揭穿容洛之事,却也还惦记崔彤云与他互为好友。当下与容洛打了个招呼,噌噌跑去安慰崔彤云。

远望他与崔彤云叙话。容洛思及元妃,转身往位置上瞧去,却早已人走茶凉。只有燕南怔怔站于一旁,思虑困顿。

容洛扫量他一眼,问道:“你又愣的什么?”

清冷声音在耳畔极其醒神。燕南一下神志归回,微微张口,又是一收,才说了实话:“奴婢方才瞧见了皇后娘娘的模样,好似十分不愿。就忽然觉得……觉得这大内并非人人都如百姓所言一般随心所欲。”又猛地俯首,“还望殿下恕罪。”

他所说无错,容洛闻听则不做言语。不过反问:“人人?”

燕南惶恐。他不似容明辕一般亲近容洛,也从不觉得容洛是善茬,心底更对容洛又敬又畏。三下两下便吐露了个干净:“奴婢知晓殿下并未对皇子说实话……”

容洛抿唇。目光翛然落在他身上。

她对容明辕说的那些话,被他听到了。

“你以为本宫对明辕如何?”容洛嗓音低沉下去,“明辕是本宫的弟弟。”

燕南头颅伏得更低,畏惧至极里又不断地说明心中所想,“奴婢知罪!奴婢在露台上瞧见殿下开弓。觉得虽然晚手是事实,但殿下技艺远在崔二公子之上,获胜绝非侥幸,因此、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