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现代修真录(18)
周氏听了虽有些不甘心,却也不好再说什么。
温月却惦记着在县里买房的事,就问她们原先是村里的,是否可以在县城买房安家。
那人也说可以,但每户只能买一处,且要按人口分配大小。温月听了有点怀疑上面有人穿越,借鉴了安租房的政策。
另外,在县城安家就不能再分地了,也会把每户该分的地兑换成钱数在买房时扣除,这是大人们好不容易定下的规矩。需要的话也可以登记,等县城的无主房屋清算好再分配。周氏一听事关分地就有点着急,想劝阻温月,温月便安抚她,说只是问清楚各种情况。
很快就到了他们一家,登记好了住址和人口数,又给他们重新发了新的户籍册和地契房契,以前的就作废了。又每人领了一斗安家粮,就可以走了。
温月先去木工铺定做了一个窗框,说好过几日来拿。又和周氏去绣铺,之前的绣铺却还没有开门,也不知以后还开不开。无法,周氏只好另在布店买了些绣线和枕巾帕子带回去绣。她手里闲不下来,总觉得不做点事就是亏了。
手里只剩一百多文钱,温月虽然很想吃肉也只能忍住。倒是花两文钱给两个孩子各买了一串糖葫芦,就把他们乐的找不着天了。
想到赚钱,温月赶紧去药店打听了灵芝的事,掌柜的说要看品相才好说价格,但肯定是收的,叫她抽空拿过去看。
回了家就开始忙活起来。
搁荒了大半年的地重新除草开荒,先翻地,把那些老根都翻出来,晒两天再一把火烧掉,因为肥料往年都是提前好几个月准备的,只能去山里挖了些腐殖土,和烧了地以后得草木灰混合再翻一次,就可以播种了。他们这往年都是种冬小麦,今年没办法只能种春小麦,因为县衙的推广,大家也都接受了。
其他村都陆续有一两户回村安家的,上河村除了他们一家竟没一个人回来,不知是走得太远来不及还是根本不知道,或是已经没有人了。
温月也没有去打听原主的娘家,却也听说下河村回来了两户,其中并没有张家。
整个村里就他们一户人家在忙,不过也经常有人下来勘察农田和房舍,估计是为以后分地做准备。
周氏平时不下地,农忙时还是要一起做的。两个孩子也大了些,在地里帮忙做些小活。一家四口忙忙活活大半个月,终于把4亩地都种上小麦,把个温月累的不行。幸好这几个月练了武力气也大了些,否则真是要命了。这也坚定了温月一定要去县城做生意的决心,种地真的太苦了啊!
她已经想好了,就卖吃食吧。
包子馒头豆腐,这些都是力气活,太累了不做。
卖菜谱?不靠谱。
古代人不吃猪下水?其实并没有,但一般只有贱民才吃。不是味道好不好的问题,古代人嘛,大家都知道,比较重视面子和身份地位。
否定了各种想法,温月还是没有拿定主意。既然地里已经种下,她就赶紧翻出晒干的灵芝,去了趟县城。
先去上次问过的福春堂,掌柜看了灵芝还挺满意,给出了30贯钱的收购价。温月有些犹豫,不知道这个价格合不合理。掌柜似乎看出她的想法,呵呵一笑:“小娘子不必纠结,可以先去其他药店询价,如果觉得我们这价格合理再回来,随时来随时收。”
温月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微微一礼,去了别家询价。果然还是福春堂给的价最高,另外有一家给25贯,有一家竟给了10贯还一副嫌弃的样子,把个温月都气笑了。
有些尴尬的回到福春堂,掌柜毫不介意的给她付了钱,整整三十贯,重得不行。温月很想要银子,但那掌柜也没提银子的事,可能并没有这个惯例,温月怕自己不了解行情也就没有再提。
收了钱,她扫了一眼药堂,想着要不要买点药备用。有个学徒正在收捡药材,她突然看到了八角,一下就眼睛一亮!
一直没想到做什么吃食,其实可以做卤味啊。街上她逛过很多了次了,可以肯定没有人卖卤味,饭店里不知道,但可能性也不大,至少她在街上从来没闻到过那么香的味道。
卤味做起来不难,也不会很辛苦,就是买肉,炖肉切肉卖就行。而且这个配料大多都是药材,她打磨成粉再用,也比较难被人学去。最重要的是,她大概记得卤味的主要材料。虽然不一定全吧,但是应该差不太多,买些回去试一下就行。
想到就做,马上问掌柜的药材是否单卖,药堂哪有有钱不赚的?
第16章
农家女16
八角、桂皮、小茴香、甘草、豆蔻……温月记得的就是十来种香料,这还要多亏她曾经买过一次配好的料包,结果买来一看,这些香料家里大部分都有散装的,后来就直接自己配了,配比不准也一样能用。十来种配料每种买了一两就花了300多文,药材果然好贵。
买好做卤料的药材,又去肉铺割了两斤前腿肉,还买了两个猪蹄,卤味还是猪蹄最好吃呀!这次终于是要吃肉了!鸡肉兔肉虽然偶尔也吃点,但实在是没有油水,跟吃猪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兴致勃勃的回了家,还不到午时。
温月就开始配卤料。她记得八角和桂皮茴香是用的最多的,其他都是八角的一半的样子,另外花椒和辣椒是看自己口味放。配了两种,一种八角更多一点,一种八角和桂皮茴香差不多,分别用来卤前腿肉和卤猪蹄。
还不到开饭时候,厨房就钻出阵阵香味,令人难以忍耐的香味。石哥儿和乐姐儿不用说,早就围在她身边转悠,不时就问一句“阿娘好香呀”“阿娘中午吃什么呀”“阿娘什么时候能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