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娘娘她步步高升(28)

作者: 枕衾 阅读记录

露微苦笑:“姜宝林的姿容太盛,主子心中担忧罢了。”

而顾贵人,有那样的家世在,入宫后即便不得圣宠旁人也不敢怠慢。

可她偏偏还算得宠,因而主子便是再急,也不敢轻易表露出来,怕惹了陛下不快。否则,其他宫的主子和娘娘们为何偏偏将顾贵人忽视了个彻底?

有所顾忌是一方面,观望陛下的态度又是另一方面。

如今,谁也不知道陛下对顾贵人真正的态度是什么——看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宠爱,而是真正的重视。

余微不解:“可姜宝林也是绥安侯府出身。”

露微笑笑:“诚妃娘娘的父亲是未来的绥安侯,可姜宝林的父母均已亡故,侯府出身,只是名头上好听罢了。”

顾贵人不一样。

她的祖父是历经两朝的吏部尚书,皇帝的肱骨之臣,他还曾教导过年幼的陛下,陛下登基后,也对他很是信重。苏大人上表请辞后,陛下还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头衔,还提拔了苏大人的养子,年仅十多岁的苏穆清不仅站在了御前,还入了御林军,俨然一副下一任御林军首领的样子。

顾贵人和姜宝林还未入宫前,各宫主子便都想法子将二人的事打听完了,也是如此,众人对于顾贵人敬而远之。

余微轻轻摇了摇头,唏嘘不已。

第16章 “陛下唤妾身小字吧。”……

十月份的天气还是极好的,天色澄明,日光温暖。

熙和殿一大早便迎来了司苑司的宫人,她们搬来八盆开得正盛的木芙蓉,面对姜令音,为首的女史介绍道:“木芙蓉的花色一日三变,故而又名‘三色花’。”她指了指后面两盆与前六盆花色明显不一样的木芙蓉,“这是鸳鸯芙蓉。”

所谓鸳鸯芙蓉,花瓣是一半为银白色,一半为粉红色。

姜令音从廊下走下来,面上含着浅淡的笑意,“陛下何时吩咐的?”

女史笑道:“回姜宝林,是今儿一早御前宫女来司苑司传的陛下口谕。”

姜令音满意地点点头,示意杪夏打赏。

女史接了赏赐后笑意愈深,又说了几句吉祥话才带着人浩浩荡荡地从熙和殿离开。

杪夏觑了眼自家笑盈盈的主子,略有犹豫地开口:“主子,陛下怎么会忽然给您送木芙蓉来?”

冬灵鼓了鼓腮帮子,一脸自得道:“陛下定是觉得木芙蓉和主子相称,奴婢记得从前陛下也给琼嫔赏赐过琼花呢。”

“说起来,琼嫔所在的‘琼芳殿’这个名字还是陛下当初亲自为她提的呢。”

姜令音心里暗暗腹诽:给琼嫔的封号是‘琼’,赏赐之物也是琼花,连住所也有‘琼’字,他怎么这么喜欢这个字?

木芙蓉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丰姿艳丽可谓占尽了深秋之景。那么,在扶喻眼里,她原是这般模样吗?

可女史没讲到的是,芙蓉花又称为“爱情花”,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思及此,姜令音缓缓摇头,嘴角噙了一丝微不可见的笑意。

她看向冬灵,“冬灵,这些花以后就交给你照料了。”

冬灵雀跃地应下。

冬灵忙着照料木芙蓉,于是,早膳是喜盛和杪夏一起去御膳房取来的。

二人带着食盒回来后,杪夏有些晕乎乎地道:“主子,今儿御膳房的人对奴婢和喜盛公公可真是太客气了。”

喜盛也是一脸喜意。

纤苓一边布膳,一边笑道:“大抵是听说陛下给主子送来了赏赐,可不得想着来巴巴地讨好主子吗?”

宫里向来如此。

久在宫闱的人,已经习以为常。

杪夏撇了撇嘴,显然对这样的事还有些不大习惯。

姜令音看着品类丰富且香气扑鼻的膳食,胃口大开。一顿早膳用下来,她方觉得自己焕发了生机。

这便是后宫女子的可悲之处了,想吃什么或是想要什么,都要看旁人的眼色。所以,她们便要拼了命的往上爬,与一群人争夺皇帝的宠爱。

皇帝的宠爱在哪,荣华富贵便在哪。

她们费尽心思和手段,来博取皇帝的宠爱,不仅是为了家族的荣光,更是为了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她如今也是一样,虽然银子能换来许多她想要的东西,但宫里面最管用的还是皇帝的宠爱。

倘若得到一时,便什么也不用做,都有人争着抢着双手奉上。

如此残酷,又如此现实。

用完早膳后,姜令音特意换上了一件浅粉色和白色搭配的襦裙,发髻上插了一支水仙花的玉簪子。

若是扶喻在这儿,必定能认出这支簪子——这与昨日晚上姜令音给他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她头上的这支是单瓣的金盏银台,扶喻手上的是重瓣的玉玲珑。

这两支玉簪都是同一人所赠,水仙花有着纯洁、祥瑞的寓意。在蔺淮与看来,她便犹如此花。可惜,她从来不是单纯良善的人,她也不需要纯洁的爱情。

至于将别的男子赠她的发簪又转赠给扶喻这件事,她不说,扶喻也不知

晓,若是哪一日他察觉了,对事情岂不是会变得非常有趣?

姜令音扶了扶玉簪,由纤苓陪着走出钟粹宫,往皇宫的北边而去。

姜令音和顾静姝虽都住在钟粹宫,但这么多日,除了请安以外,二人一次也没碰到过。

按理来说,位分低者该给位分高者请安,但姜令音从来没有踏入过怡和殿,顾静姝也没揪着这件事不放,两个院子颇有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因此倒也相安无事。

听闻姜令音出了熙和殿,素衣也开始念叨着让顾静姝出去走一走:“主子整日待在屋子里也闷得慌,不如出去赏赏秋菊吧,奴婢听闻御花园那儿的秋菊正盛开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