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超时空快递(5)

“三十六。”老板没细看,随口那么一说。

“三十六块,老板您收好。”他生怕对方反悔,立马扫码成交。

算盘到手的江济堂走出去,在路边石凳上稍稍擦拭抛光,旧算盘便在这一擦一磨间展露真实的样子。

竟是红木制作的上好算盘。

“哎呀,走宝了。”无聊探出头看的老板拍着大腿。

江济堂笑得更开心,原本苍白的脸色都带出几分健康的红晕。

好东西接触过就知道,外头那些染色的杂木算盘没有这种温润细腻的手感。再看四角包铜的工艺,就知道出自老手艺人。

这样一把使用红酸枝作为珠子、中隔和边框的算盘,平时买也得好几百。但之前堆在二手算盘里,灰扑扑的,让他捡了漏。

江济堂抚摸着温润的木头。

他特别喜欢这种捡漏的过程,一开始是因为缺钱,后来却是喜欢上挖掘被遗漏的宝物,将它擦拭干净让它重现璀璨的感觉。

不管是物,还是人,他都很喜欢这种重新打磨雕琢的过程。

放下手中算盘,江济堂的思绪随着天空的鸟雀掠过这块区域,乃至整座城市。

他四年前考上这里的大学,江女士跟着来了,准备来这里暂住,但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就利用网络办好了所有事情,这个城市政务的高效便捷深深震撼了来自小县城的他们。

“快捷高效,不经人手不走人情,政通人和,好地方。”那时江女士就说,这里环境挺好的,适合居住,不然他们来这座城市定居吧。

于是他们在地价最便宜的西南角买下一间刚刚被火烧了一半的小楼。

小楼死了人,又烧了小半,价格很低。但买下小楼后他们就没什么钱了,接下去还要上学,要装修房子,总觉得哪儿哪儿都缺钱,不知道怎么省出来。

江济堂低下头去学,于是他知道了旧物市场,知道了犄角旮旯的很多宝藏店铺,还学会了捡漏和旧物改造。

其实也才四年,总觉得已经很遥远了。那时候江女士还没有出国逐梦,他们在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相依为命。

江女士负责和建筑团队沟通,他负责设计和采购。

她是个心大的女孩,他就得细心一点。

这座城市的边边角角他都跑遍了,只为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装修材料。

他可以因为听到别人谈论哪个师傅物美价廉就厚颜去询问,因此认识了很多人,得到了热情的回应和各种省钱攻略。

放学后他也会来帮忙,就为了省一点人工。一来一往他不知不觉掌握了许多装修技巧,甚至家里某些家具,还有软包,还是他动手做的。

那段时间带给他的见识和学到的知识比四年大学学到的还要多,俯下身去看,才能发现世界的另一种模样。

第3章

回到他参与修建的三层小楼时,老小区的街面上已经飘起米饭的香气,卖完菜回家的老人踩着三轮车,车轮直溜溜地转。

“小房东回来啦?来来,吃块西瓜,都是本地瓜。”楼下卖水果的刘姐和他打招呼。

“谢了刘姐,我就不用了,您留着吃。”

小楼的第一层租出去,租给水果商,一年有八万租金用来贴补生活。二三层自己住,还有个阁楼空着。

这样一栋占地百多平米,自带五十多平米后院的小楼,又靠近菜市场,若非落在不允许拆迁扩建的西南旧城区,且当初发生火灾还死了人,绝不会落到他们手里。

将电驴停在后院院子里,他提着东西上二楼。才走了几个台阶,胸口忽然有种针扎般的刺痛。

江济堂捂着胸口扶墙坐下,他有些喘不上气。小命被蛛丝吊着,活不好,也死不了。

这糟糕透顶,孱弱的样子。

等缓过劲,江济堂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走到二楼,光穿过阳台和客厅,折射到玄关处。

抬头看着自己亲手装填的小屋,所有疲惫都消散了,力量又回到身上,他露出浅浅的笑。

东西都已经准备齐,但江济堂并不着急交任务。

距离放牛郎任务的倒计时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他进厨房抓了一把米泡在清水里,这才带着那袋颜料和画具去阳台。

江济堂戴上口罩,套上胶皮手套,开始清理回收物。

画室里很多被丢弃的吸水布和吸水海绵,他只选了其中两块八九新的吸水布。

吸水布加入清洁剂搓洗一番,很快在冲洗下恢复原本白净的颜色,之后拧干,放在外面晾衣篮上。

接着是被丢弃的宣纸,既有适合画工笔的熟宣,也有适合画写意的生宣,它们被分作两堆。这其中大部分是全新的,也有小半边角沾了颜料,有瑕,加起来一百八十七张。

他将它们压平整,分开卷好,放在画箱最下面一层。

此外还有笔洗、笔搁、调色盘,江济堂翻出几件同样白瓷质地的笔洗、笔搁和调色盘摆放在一起。

有这样一套就足够了。

洗干净擦好的白瓷三件套放在第二层,又放上淘来的墨块和圆砚。

墨是油烟墨,常用来作画,而这块圆砚带盖,且砚池较深,可多存墨,同样适合作画。

杂物他只留下一套,但毛笔全部留下来,一共十六支,羊毫、狼毫、兼毫,可用于多种类型的作画,同样八九新。

洗干净擦干的笔用笔帘卷好放在白瓷画具旁边。

这样一层一层一件一件摆列整齐,看着也很舒服。

从接单开始,已经过去三个小时三十八分钟。

他起身去厨房,将泡过的米放在白瓷小蛊中,再取一小块瘦肉剁成肉沫,和米放在一起,开启熬粥模式,接着回到阳台,将之前留下的来自某老师的颜料分装盒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