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他穿女装流放后,撩动了冷情太子/穿成流放太子妃(242)

作者: 顾婼婼 阅读记录

周疏宁冲着厨房喊:“微雨,鱼都处理好了吗?”

微雨探出头来,应道:“都处理好了,菜也都洗好了,灶台也垒好了,就等小姐你来掌勺了。”

周疏宁点头,对长孙清明和姜放一歪头:“走,去后院。”

三人一起去了后院,才发现周疏宁不知道何时让人在后院建了个凉亭,凉亭里垒了个灶台。

灶台上已经摆满了各种食材,除了时令蔬菜外,还有一盘脆嫩的绿豆芽一和盘黄豆芽。

之前周疏宁让微雨去生豆芽,想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最近做了个地窖,本来是用来囤放物资的,谁料竟生成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青鱼。

周疏宁看着那肥厚的肉质,十分满意的嗯了一声:“今晚咱们就盘它!谁烧火?”

姜放自告奋勇:“我来我来!”

说着他放下枪,便扎进了灶台中,开始生火做饭。

周疏宁则倒了油,开始放葱姜蒜炝锅,香味瞬间便出来了。

再将青鱼块放进锅里,伴随着滋拉拉的炒菜声,那香味更是远远的飘到了门外。

这时有两个不宿之客相携而来,闻到香味儿两人对视一眼,关内侯笑道:“看来我们来得正好,又有饭可以蹭了。”

长孙暻缓缓点了点头:“难怪你总喜欢往别人家跑,果然是冲着这口吃的。”

关内侯不承认道:“那怎么可能呢?我这不是有事儿找他们吗?”

两人一进后院儿,便见周疏宁的柴火鱼刚出锅,十分不客气的一人拿了个凳子往灶台前一坐,惹得周疏宁啧啧道:“你们俩,是赶着饭点儿过来的?”

关内侯答道:“那不是,我今天是真有要事。今日帮你们办完事后,我们去了一趟燕山火器营。他们今日试雷轰车,炸出一些黑漆漆的东西。”

第194章 带了一名蒙面女子

当初周疏宁和长孙清明为了防止雷轰神器出事,便以秘信的方式把这样法宝献给了朝廷。

周疏宁用这法宝换来一个宁安县主的虚名,长孙清明也如愿的成立了火器营,如今并在曹将军麾下,由姜放直接管理。

姜放一听这个消息,皱眉问道:“今夜的事?我方才从火器营回来,叮嘱了他们测试的时候注意林火。来的时候还没炸出什么来,那当是夜间操练时炸出来的?”

关内侯点头:“应有一封寄往了你的千户府,但你眼下不在,回去应该就能收到消息。”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封细细的飞鸽传书,递到了周疏宁手上。

周疏宁接过飞鸽传书,只觉得写这书信的人是个人才,因为他在细细的信纸上还画了一个象形图。

一看那象形图,周疏宁立即便认了出来:“这……这是煤炭啊!”

周疏宁读史的时候了解过,人类在五千多年前发现的煤炭,而他所处的这个架空历史距离现代大约一千五到两千年。

只不过,人类使用煤炭做燃料的历史也只有一千多年,如今他们还管这种东西叫黑色石头。

众人齐齐看向他,并齐声问道:“何为煤炭?”

周疏宁的唇角高高扬起,兴高采烈道:“可以作为燃料,而且煤炭往往伴生着各种矿物质,我们这回要发达了!”

众人都看不出这煤炭的妙处,尤其是姜放,傻愣愣的问道:“黑漆漆的石头可以作为燃料?它又不是柴,不是草,怎么燃烧?”

周疏宁道:“其实和木炭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木炭是以木材烧制而成,而煤炭则是由于地震将森林植被埋于地下经过千百年高温碳化而成。这可是好东西,冬天取暖有了它,比木柴不知道方便多少!快快,下令让他们将此处矿藏封锁,尤其不能让北辽人知道了,我们可以慢慢开采。”

关内侯一听周疏宁这么说,也意识到了这东西的重要性,当即便让跟随而来的下人亲自去燕山传递消息,让他们务必把矿藏封锁好,消息也封锁,并带一些煤炭下山勘验。

手下立即策马而去,关内侯和长孙暻则留了下来,眼巴巴的看着周疏宁炖好的灶台鱼,和里面各式各样自己吃未吃过,甚至还有见都未见过的蔬菜。

周疏宁只觉得大家都一样,任凭王侯将相,对口腹之欲也是深陷其中的。

周疏宁拿漏勺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又让微雨杀了条鱼,开口道:“管饱管饱,省得关内侯出去再说我宁安县主不管饭。”

关内侯乐呵呵的接过饭碗道:“那还真得去说道说道,别的事倒还好说,不管饭可是大事一桩!”

长孙清无奈轻笑:“你跟这些小孩子混的,整个人的性子也如小孩子一般了。”

关内侯道:“我们自当越活越年轻,何必学京城那些老东西,一个个迂腐不化墨守成规。你看看,这样活既逍遥又快活,还能见识到许多老东西们见识不到的东西。”

后面这句话指的自然是周疏宁,谁能想到一个来自京城的小女子,却在北疆做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一番举动。

周疏宁觉得自己的马甲可能要捂不住了,不过问题不大,眼前这些人要么爱他,要么宠他,全是自己人,他也放肆了些,开口道:“吃鱼都堵不住你的嘴,仔细鱼刺卡到嗓子。”

说着他又给关内侯倒了一杯酒:“京城姜家的,这可是好酒,快尝尝。”

几人推杯换盏,又聊起了美人关的事,长孙清明道:“近日美人关前来闯大阵的人越来越多了,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坐不住了。”

关内侯竟也不藏着掖着了:“眼下对于大晏朝中那些不安定分子来说是最好的机会,国无储君,他们都想来分一杯从龙之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