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女装流放后,撩动了冷情太子/穿成流放太子妃(539)
听到这个消息后,百姓们先是松了口气,随即又对周疏宁产生了极度的钦佩。
不愧为亲姐弟,不论在能力还是对陛下的感情牵绊上,都是一等一的。
对于知道真相的人来说,这就很撕裂,不过大家也都理解,这是皇上让周疏宁趁机恢复男子身份最好的一个契机。
只是第二天上朝,皇帝又给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他要册封国舅周疏宁为新皇后,就仿佛小孩子一般撒泼道:“朕已经失去了一个爱人,不能再失去阿宁!阿宁是朕此生的挚爱,胜过皇后,朕一定要封他为后!”
言官们都快哭了,不光言官哭了,连萧王都哭着想哭,第一次跪到地上恳求:“皇上啊,此例史上未有,咱们不能这么干呐!您要是这么干了,上愧对祖宗,下愧对群臣啊!”
皇帝却也闹上了:“凭什么不能立?朕偏要立!朕就要立!朕今天还就立定了!”
萧王找来太后说理,太后竟一副不想劝的态度,心想皇帝不就是立个男皇后,这男皇后身上的功勋快能当个皇帝了,那不比他整日昏昏沉沉,消沉下去强多了?
但这件事,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群臣竟还上演了绝食戏码,齐齐的跪到河清殿正殿前抗议。
皇帝却铁了心,已经下令让尚衣局开始制造男式皇后吉服了。
文武百官没办法,终于想到了一个人,连夜把那位致仕的老相邦请了回来。
卢相邦年岁实在大了,哪怕给他一个专座,也还是时常告假,去岁冬天,终于熬不住了,太上皇准了他的致仕奏请。
本来老相邦在城外弄了个别院,想过点养老的生活,而且女儿和吴千云订了婚,这婚事也算是在先皇后撮合之下成的,又事关江山社稷,老相邦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子,跑到京城里来劝皇上。
皇帝给老相邦面子,决定听他一言,重新在朝堂上商讨这件事。
文武百官快哭了,有史以来也没听说过男皇后,这要真立了男皇后,还不得乱了阴阳,扰了朝纲啊!
终于,卢老相邦开口道:“皇上,封周国舅为皇后,是有不妥。但周国舅确实于国有大功,单单是平定飞煞门这件事,便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依草民的愚见,皇上可封周国舅为异姓王。皇上您……意下如何?”
众臣一听卢老相邦的话,纷纷附和道:“对对对,封异姓王!异姓亲王,也是全无先倒,这个也是天大的恩德了!”
皇帝装模作样想了片刻,随即点头道:“那好吧!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朕也不好再任性妄为,便依大家的意见,就封国舅周疏宁为……安王!安国定邦,国之栋梁,以后他便是朕的一字并肩王。”
第462章 就封姜放为兰陵王
周疏宁跪下谢恩,却怎么想都觉得不对。
心想你该不会一开始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吧?
担心百官反对,所以先提一个更过分的要求,再降低标准,换成异姓亲王,这样大臣们反而更好接受一些。
周疏宁心想你可真是个诡计多端的男人,只是这几天大人们折腾来折腾去,换了一个他们也不想看到的结果,不知道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但不论如何,周疏宁这宁王是封定了,长孙清明当天便拟了圣旨,把原来的公主府赐给他做宁王府,事情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并让礼部筹备办理先皇后的后事,让众人意外的是,这个后事皇帝竟然并不是十分看重,只说按照皇后礼制办理即可。
众人不免唏嘘,真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皇上有了弟弟,这么快便把姐姐忘到爪哇国去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周疏宁回来了,宁安记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样,百姓们竟也十分认这个弟弟,仿佛姐姐根本不曾存在过一般。
甚至在有些百姓的记忆里,一直是弟弟创办的宁安记,根本没有姐姐的印象。
这种应该是主神系统附带送他的小礼物,渐渐让人们淡忘掉周疏窈,彻底替换成周疏宁,今后大家也只会记得他这个宁王。
把这一切处理妥当后,便已是半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长孙清明在这半个月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康复了起来,非但精神饱满,身体更加壮实了,就连精气神儿都恢复到了最巅峰状态。
文武百官们被气吐血的同时,也悄悄松了口气,心想宠幸男人也比早亡的好,毕竟大晏已经百年没有这样开疆扩土的帝王了。
可以预见的,这位陛下将会是一代霸主。
甚至在礼部向皇帝进言改年号的时候,他都十分自负的来了一句:“朕这个皇帝本来就尚未登基,不如等到天下一统,年号与不登基大典一同进行吧!”
这话说的让众臣热血沸腾,谁不想见证华夏的大一统呢,这可是里程碑式的。
而姜放也没让大家失望,在西疆捷报频传,每次传来姜大将军得胜的消息,朝野上下都会庆贺一番。
还有威王那边,威王也连下北辽多个部落,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战,半个月内应该也会有好消息传来。
这边周疏宁是真的安下心来了,又恢复了他做做生意讲讲学,偶尔去茶馆听听说书先生讲的趣事,还会去青楼找点乐子。
当然,只是单纯的找乐子,不是寻欢作乐去的。
长孙清明每日下朝必来宁王府找他,但不一定能找到,偶尔还要满大街去找。
没办法,周疏宁就是闲不住,近日又建了一所蒙学,专门接收三到六岁的小朋友,让家中的父母都可以外出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