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仙草[群像](126)
县里这次就是想把饶平布马舞,像普宁英歌舞一样传播出去,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同样是非遗文化,饶平布马舞也需要被看到。
“英歌舞相对来说,很热烈、奔放,特别是空中抛槌花、向外翻跃、击槌、颠步……那些动作鲜明独特,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配合上鼓点节奏,势如破竹。外加它还和祭祀祈福那些沾边,既是民俗事象传统文化,又是舞蹈艺术,感染力很强。”
余希柠斟词酌句道:“布马舞相对来说,从舞步、道具上没有英歌舞那么有气势?当然,它们原本也不一样。”
“我知道你的意思。”许小洁听出了余希柠的话外之音:“这也是我们今日的课题嘛,需要我们去挖掘两者不同之处,去放大表现给群众看。”
“我能不能问,这次县里有没有找其他供应商专门做这块拍摄啊?不会就只有我一个人吧?”余希柠笑得有些勉强,“我压力很大。”
“有招标负责整个文艺活动传播的,只是我们想多拍些不一样的,非常规的视频用于投放在社交平台上,所以找了你。毕竟你是土生土长的饶平人,家乡文化会比外人更懂一些?”
许小洁还是很信任余希柠的:“你之前给我看的分镜脚本我觉得就不错。”
余希柠有些不好意思:“我还想等这几天深度接触下来后,再改动一些镜头安排。”
“没问题,艺术创作嘛,以创作者的灵感为主。”
两人聊了会,武术队的老师们就到了,他们练的是英歌舞,今日没有上妆,但服装已经换上,有黑、红、绿、黄四种。
许小洁介绍双方认识,又陪着余希柠看了会训练,因为还有其他工作安排就先行离开了。
余希柠一个人跟着武术队的老师们,他们练,她就抓镜头,他们休息,她就坐一块聊天。
闲聊中,了解武术队的老师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英歌舞,平日里都有哪些时候需要表演,有没有什么学艺的历程以及传承的态度跟建议等等,这些都是网上搜集不到的资料内容。
没过多久,布马舞的老师们也到了训练场,余希柠恨不得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拍英歌舞,一个拍布马舞。
“哎这小姑娘我有印象,给老许他们剧团拍视频的是吧?三年前?”
布马舞领队刘钊率先认出余希柠,余希柠忙颔首打招呼:“刘老师好,没想到您还记得。”
“我当时也在啊,看你明明也举着相机拍了我们,怎么后来没视频啊?”
刘钊开玩笑道。
余希柠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尖:“当时只是拍了照片,这次我一定好好拍。”
“妹儿是饶平哪里人啊?听口音黄冈的?”
“对。”
“多大啦?你学摄影的吗?怎么就你一个人来拍?后面几天也是吗?没有个助理什么的?”
布马舞的老师们明显比武术队的要热情很多,聊天口吻像极了街坊邻居看到刚毕业回来的大学生,余希柠有些招架不住,但还是笑着回了几个问题。
连着去了三天,第三天武术队的老师也开起玩笑,怂恿余希柠下次换身运动服来学几个舞步,当锻炼也好。
余希柠难得接话:“明年,明年我提前来报班。”
今天两支队伍都是带妆拍摄,明天就是初一正式表演了,余希柠抓紧对镜头查漏补缺,午饭都是在村委会这儿吃的。
陈慧柔下午来接她时,布马舞的老师们刚结束训练。
“这不是陈家的大妹,慧柔吗?”
锣鼓队的老人们认出陈慧柔,陈慧柔停下车上前打招呼,聊天中才知道,原来余希柠是她女儿。
“哎哟你这个走仔啊,长得真漂亮,养得有成绩!”
陈慧柔笑笑。
刘钊和陈慧柔也认识,以前都是老厝边(邻居),平时多在菜市场遇见,属点头之交。听说余希柠是她女儿,刘钊刚忙凑过来,一脸的惊讶。
“难怪我看她面熟熟,原来是像你。”
见余希柠还在拍摄,陈慧柔就没有上前打扰,和刘钊几人聊起来。
“原本昨天想跟她一块来看看表演,她说今天才带妆彩排,我忙到这会儿才得空过来,你们是已经结束了?就等明早演出?”
“对,待会和其他单位的代表一块开个会,然后就回家过除夕夜了。”
刘钊抬起下巴,指了下不远处的余希柠,问:“你女儿在广州工作?也是摄影行业?”
“不是,摄影只是她的爱好,她主业是做海外市场营销的。”
刘钊竖起大拇指:“你家走仔是这个,厉害。结婚了吗?”
陈慧柔讪笑两声:“还没呢。”
“有对象了?”
陈慧柔摇摇头。
刘钊:“那得抓紧啊,别不舍得。”
武术队的老师也收工了,余希柠检查镜头时发现陈慧柔来了,便背着包走过去。
“妈,你和老师们认识?”
“我和你妈是老厝边,老相识了。”刘钊主动解释,看了眼时间,“我们先走了,还得去放道具。”
余希柠:“好,老师明天见。”
陈慧柔也挥了挥手。
余希柠把相机收起放回包里,问:“之前怎么没听你说过和布马舞的老师认识啊?”
“我也不知道他还在,应该算是第三代了,你这两天来,有年轻人吗?”
“有啊,主舞都是年轻人,还有小孩,但不多。”
余希柠系好头盔准备出发,今儿是除夕,照例要到爷爷家吃晚饭,余序洲已经过去着手准备了。陈慧柔和余希柠到的时候,正好在楼下遇见余稚乔陪着余胜远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