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672)
辛唐嘿嘿一笑,“是我们怒焰军的首领呀!”
军官倒吸一口冷气,“果然非池中物!”
辛唐挤了挤眼睛,“将军你投靠我们首领罢,大不了你欠我的酒,我不要了,反请你一次酒,顺便给你讲讲我家首领的厉害之处。这么说吧,我跟首领两年多,就没见首领打过败仗。你们那叛变的左相,见到我们首领,都客客气气地喊一声大哥。”
军官再次震惊!
辛唐,“而且刚刚我们喊的口号,你听见了吧?我们真这么做的,无论我们去哪,百姓们都支持我们。不信的话,一会攻打榆州城的人回来,你去问问,榆州城,我们就留了三千人,剩下帮忙的都是百姓。
百姓一听说北燕军队要打过去,可气坏了,齐齐跑到县衙门门口,抗议他们要做怒焰人,不北燕人……诶,才发现,怒焰和北燕,名字还有点缘分。”
“……”军官都懵了——大军压境,不剑拔弩张就不错,这叛军还这么贫嘴?和他想象中的叛军不一样啊。
军官看向其他叛军,却发现众人皆是精神抖擞、一身正气,哪像叛军?明明比他们朝廷正规军还像正规军!
这也是当时他们冒充北燕军进城门时,他未怀疑的主要原因!
如果非说这群人,哪个最像叛军土匪,那……也只有他们的首领了。
军官问,“你们首领,尊姓大名?”
“姓于,叫于春。”
“……”军官默念了下那名字,终于相信了刚刚怒焰军首领所说,自己也是百姓的话。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谁给孩子取这么个名字?谐音……也太不合适了。
就这样,全城上到军官、下到百姓,齐齐投向怒焰军!
第591章
你是不是,还挺不甘心的?
北燕国太子殒命,所携带军队,除一部分战死,另一部分全部投靠怒焰军的消息,一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北燕都城的明德帝,与南燕都城的雍合帝(武王)知晓,皆震惊,提起警惕。
北燕一方,能人紧缺,名将名臣大量叛逃,实力衰落自不用说。
南燕一方,雍合帝虽占据江南鱼米之乡、纳税重镇,兵强马壮,但内部却有数不清的细作!
裴家军和怒焰军南下攻打,或者刚开打没多久、或者开打一阵子,城门定被人莫名其妙开启,最后大军攻入城内,发生惨烈巷战。
而南燕军队多是朝廷正规军,虽然经验丰富,但缺少一些魄力和血性,坦白地说便是怕死。
裴家军和怒焰军中,吸收了大量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起义军,这些人好容易有了好日子,而且未来大概率有更好的日子,都冲劲儿十足。
裴家军里,裴家旧部自不用说,只要想起裴今宴将军全家被昏君逼死,他们就恨不得吃昏君的肉、喝昏君的血!自勇猛直前。
而后来归顺的正规军,见叛军和裴家旧部都这么勇猛,也不怕死的冲锋陷阵,生怕军功被其他人夺了去。
所以裴家军和怒焰军两支队伍,犹如饿鬼一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此外,两军还有一个原则:对北燕的官员将领,以诏安为主。诏安后,一切待遇与原军相同,可谓待遇优厚。
对南燕的官员将领,只在开打之前随意诏安一下,若那时有人愿投靠,可去开城门,或者城门提前打开的第一时间冲出去、举白旗。
但如果待破城巷战后再投降,便与敌军一样待遇:赶尽杀绝、一个不留!人头成为裴家军和怒焰军的军功标志。
正是因此,
北燕国的官员将士,早就对昏君心寒、未来绝望,想找机会投靠裴家军和怒焰军。
南燕国的官员将士,则是惶惶不安,因为敌军战无不胜,十次攻城有八次城门提前被细作开启!
上面想尽办法抓细作,却抓不到,军心大乱,仗还怎么打?大家哪有心思打仗?都在思考城门什么时候被打开,细作到底在哪里。
甚至于,没开打便绝望。
更甚至于,有许多人打不过就加入,偷偷加入到细作阵营里,一旦城门提前开启,立刻冲出去投降。
可以说,北燕和南燕,各有各的烦恼。 。
是夜。
榆州城。
正如辛唐所说,当时司马将军率领大军攻打榆州城时,城内只有三千兵士,其他都是百姓。
兵士在城墙上射箭浇金汤,百姓则是不断运送箭矢、武器、伤员,可谓官民合作,一直撑到了怒焰军折回去,从后路包抄司马大军。
最后把包括司马将军在内,所有将士诏安。
原因很简单——太子死了,他们即便是回去,也吃不到好果子,狭隘记仇的昏君,早晚会对他们报仇。
归顺的将士,以为刚刚打仗,自己杀伤不少守城官兵,对方定然记仇,
却没想到,一进入城内,怒焰军立刻给他们发军装、发武器、发军饷、发粮草,甚至晚上还有欢迎他们的篝火晚宴。
百姓们对他们嘘寒问暖,怒焰军将士们与他们称兄道弟,首领拿出好酒好肉,令所有人感动不已,悔不当初,更对死伤的怒焰军将士惭愧痛心。
篝火宴会,开了三天。
新旧怒焰军已经完全融合,新来的兵士巴不得赶紧有仗打,建军功、打天下。
第三天,篝火旁。
裴今宴没像前两天那样到处与人拼酒,而是坐在篝火旁,自己喝着闷酒。
突然他敏锐发现,有人鬼鬼祟祟盯着他。
伪装投靠,实则暗杀?
这种情况,他并非第一次遇到,但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