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年代文里教种田(13)+番外

作者: 晶晶子 阅读记录

12月是芋头成熟期,姜剑威今年没种芋头,他有些忙不过来了。

到时候向村里种了的人换上些,再加点咸菜,非常下饭的一道菜。

这个面糊糊汤是许域第一次做,许域之前只是看过教程,糊糊状总是莫名让他想起胡辣汤这道典型的特色美食。

食材太少,实在是无法发挥。

姜剑威拔回来的冬笋挺多的,许域打算把一部分做成酸笋。

“那我去找刘队长他们借个酸水。”

“不用”,许域叫住往外走的姜剑威,“这个不用酸水都行。”

许域支使姜剑威把冬笋切成细丝,丢进干净的陶罐里,加入井水密封。

静静等上一星期,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吃上螺狮粉里的酸笋啦。

姜剑威没见过这种腌法,在他的记忆里,一般用盐或者是向人要一碗酸水才能成,像这般直接啥也不做倒是头一回见。

不知不觉中,三天时间就过去了。

许域再次踏上去公社的路,在门口和高远打过招呼后去了办公室。

他手里的那些资料还没看完呢,刘树人又丢给他《土壤肥科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说学东西不应该只学水稻,一股脑地全扔给许域,像是要把毕生所学的东西都灌给许域。

丢给他之后又开始抽查许域这几天的进度,一连串问题抛给许域,幸好许域这些天都没懈怠,磕磕巴巴地回答出来了。

刘树人另辟蹊径,不问大概念,问得大多是细节问题,都在他手写的标注里,许域只能依着这些天的记忆回应。

汗流浃背了,又想起之前论文答辩时的场景。

“你觉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许域想:天要亡我!穿越还得背书!

幸好刘树人没有想要许域哑口无言,还是让许域张了张嘴巴的。

之后的一天许域都留在办公室里继续看书。

也不只是看书,他还要上课。

啊对没错,就是刘树人讲课,办公室有块黑板,正正好给许域上课。

上午一节,下午一节,其他时间许域自己看书。

阳光从窗间溜进来照耀在许域手里书里的墨字上,求知若渴的眼神,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枕,刘树人丝毫不敢停下来喝口水。

公社新来的县书记胡海葛推门进来的时候,他们的世界似乎自成一体,只剩下许域和刘树人的眼神交流。

胡海葛已经说不清到底多久没见到孩子认真上课的样子了。

大概五六年吧。

胡海葛家里头为避避风头,见事情越来越严峻,就把胡海葛丢到新昌县这个远远的地方。

胡海葛不想出声打扰他们,静静退出去,不禁嘴角上扬,小声嘀咕着:“今天是个好日子……”

【作者有话说】

【1】源自网络

【2】摘自《水浒传》

考研结束啦哈哈哈哈,火热更新中。

谁能想到作者时速才600,憋了四小时多,晕了。

给我写成美食文了。

宝贝们求评论啵啵啵啵啵啵[可怜][可怜][可怜]

可恶的晋江抽风害我重新写作者有话说。

二编[猫爪]改了bug[熊猫头]

第8章 南优2号种子

时间悄然来到1973年的最后一天。

刘树人这天给许域顺嘴提一下前两年刚面世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刘树人并不认为许域能在短时间内听懂这些,只是想激发激发许域学习热情。

可许域懂啊,雄性不育株“二九南1号A”和恢复系“IR24”配组得到的南优2号的种子,刻进了他的脑子里,这可是杂交稻的开山鼻祖。

许域脸色一变:“老师,今天是几号来着?”

刘树人:“学糊涂了,明天元旦,想放假?”

许域摇摇头,连忙问道:“老师,那我们的杂交水稻现在是不是成功了啊?”

刘树人一怔,他也算得上是相关专业的人,偶尔也能听到些杂交水稻的研究报道,只记得两年前“三超稻”的研究引起了挺大争议。

“三超稻”产量比对照组还少5%,稻草倒是增长了70%。

刘树人感叹地摇摇头:“还没,不过应该快了。”

许域有些急了,他是知道种子是今天面世的,要是等报道发出来,就那初始的三百多斤种子哪里抢得过隔壁湖省的大大小小几百个县啊。

“老师,我觉得都快三年,实验肯定有进展,老师你去问问嘛,要是有,咱们县如果先拿到,我们产量就能翻倍了!”

刘树人挺宠许域这个关门大弟子的,正好他有大学同学也在那农科院里搞研究,应了许域的心愿带许域去胡书记那里借个电话。

许域是第一次见胡海葛,胡海葛国字脸,浓眉大眼的,不笑的时候不怒自威。

但胡海葛是笑眯眯地看着他的。

许域挠挠头,和胡海葛打招呼:“胡书记好,我是红旗大队的许域,您叫我小许就行。”

胡海葛笑着点头回应,和许域前头的刘树人问候:“刘老,您找我啥事啊?”

刘树人:“借你这电话问问些事。”

“喂,老沈,是我啊,我刘树人。你那边的研究进程咋样了啊?”

“真的?!哎哟,那我这电话算是打对了,你给我留点,别全洒出去了,我现在就去你那。”

许域知道,这事算是成了。

刘树人面色红润地挂完电话,给许域使个眼色,有意让许域在胡海葛面前出出头。

许域识趣地往前一步:“胡书记,是这样的,刘老师在和我讲杂交水稻种子的时候,我就想着这种子有没有成功制作出来,央求刘老师帮我问问进度,没想到这种子真成了,老师说这杂交种子可以水稻让亩产翻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