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升官发财的日子(89)
今日只考一道策论,黎明入场,日暮交卷,卷上书: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
看到题目后,江璟云思索片刻,便毫不犹豫地开始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2】
龙椅之上的皇帝在大殿里一众神情紧绷的考生中,看到一个毫不露怯、全神贯注奋笔疾书的考生,有些好奇问道:“那人是谁?”
礼部尚书顺着皇帝视线看过去,笑着拱手回道:“回皇上,此乃本次会试第一、广府青县人,江璟云。”
“哦?”皇帝挑眉,“就是柳爱卿提过的颇具魏征之风的那个?”
柳尚书正欲回话,就被一旁的赵学士接腔道:“不过是初出茅庐不懂收敛的毛头小子罢了,柳大人未免太过抬举他。”
“赵大人此言差矣,下官看此人下笔镇定从容,倒不像你所说的性子毛躁之人。”礼部周侍郎也加入话题。
赵学士轻甩衣袖,低头垂眸:“周侍郎,单凭表面评判一人品性,有失偏颇。”
“那赵大人又是如何断定……”
“……”
皇帝饶有兴致地看着下面的互相挤兑的臣子,本来对这个考生只有三分好奇,现在倒有七分的兴趣,“待会将他的卷子呈上来,我亲自瞧瞧,此人有几分真本事。”
君王一锤定音,臣子只能俯首作揖:“是。”
话题中心的江璟云对此浑然不知,眼睛紧盯着面前的卷子,手下笔不停歇,尽力将自己所学呈现在这一张薄薄的纸上。
时间推移,太阳西斜,昏黄温暖的光线洒进来,庄严肃穆的大殿也柔和了几分。
随着一声钟响,收卷官将众人案几上的卷子一一收存,浑身僵硬的江璟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终于考完了!
卷子收存后,阅卷时会随机分发给8人,轮流传阅,各自在卷上打上“O”、“△”、“\”、“1”、“×”五种记号,其中得“○”最多者为最佳卷。【3】
因上头特别关注此次的结果,所以收卷后,负责的官员们立即熬夜开始评选。
隔日早朝,卷上最多“O”的十本卷子,就呈到了圣上面前,摆在最上面的,赫然就是江璟云的文章。
皇上拿起卷子,“嗯,这字有形无神,差了点火候。”又仔细看其中的内容。
“经学通明,制行修谨,议论明晰流畅【4】,不过这言辞……”皇帝看着忍不住笑了,在一群朝臣不明所以的表情中继续说道,“夹枪带棒,话里带刺,他知道都有谁看这卷子么?”
初生牛犊不怕虎,真是敢说敢言。
礼部尚书俯首上前一步,恭敬请示圣意:“那依陛下看,这次的名次如何排比较合适?”
“年轻气盛,胆大包天,也该给他点教训,不然不晓得天有多高!”但排名也不能太低,不然有失公允,这让皇帝一时有些难以抉择。
见圣上犹豫,马上就有臣子进言提醒道:“陛下,臣记得,那考生样貌不俗……”
皇帝仔细回忆昨日那考生的容貌,点点头,“确实不错,既如此,那就让他当个探花郎吧。”说罢便将手中的卷子递给一旁的宦官,“行了,还有别的事没,无事便退朝吧。”
言毕,立即有人上前,“臣有本要奏……”
第54章
三月十七日,皇帝于金銮殿传胪唱名,依名次进行授职,赐新科进士骑马游街。
状元携诸进士叩谢皇恩,簪花披彩,打马看尽长安花。【1】
京都万人空巷,只为一睹登科中举、一飞冲天的才子风采。
状元郎身着红袍、头戴金花乌纱帽,脚跨高头大马,器宇轩昂走过街头时,漫天花瓣飞舞而下,抬头看去,原是聚在楼阁上小姐们投掷的鲜花。
宛如白玉的手捻起怀里一朵花枝,低头轻嗅的模样,引得楼阁上又是一阵骚动,更多的花瓣倾洒而下。
一旁的新进探花郎也被牵连,被劈头盖脸砸中好几枝。
江璟云边躲边笑道:“正柏兄不愧是风华绝代少年郎,今日过后,不知要成为多少闺中佳人的美梦。”
张正柏捧着满怀鲜花,笑着回道:“论相貌,那探花郎不遑多让。”
江璟云指指自己发髻,示意张正柏头上的金花,“与你相比,我今日还是差了些,恭喜正柏兄。”
张正柏谦虚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是愚兄侥幸而已,所以,同喜。”
两人并肩,同游一路。
突然,听到有人在喊江璟云的名字。
抬头往上看,又是劈头盖脸的一篮花浇下来。
还未看见人,就听到自家弟弟激动地破音的嗓门:“啊啊啊啊啊啊,大哥,你好棒!你是咱家最厉害的!”
“五弟,好样的!”江二哥边喊,边拿衣袖抹眼泪,“呜呜呜,咱老江家的祖坟这回估计要烧冒烟了,弟弟真厉害……呜呜呜……爹娘知道了指不定多开心……”
萧穆琰没说话,只笑着将手中的开得最艳那朵花轻轻抛给他。
江璟云伸手接住花,笑着跟他们挥手致意:“我待会就回来。”
众才子一路策马,行到会馆,才各自散场。
回到小院,家中早已准备好宴席庆祝,只待三人归来。
除高中状元的张正柏授翰林院修撰,探花郎江璟云授翰林院编修,苏玉珩同样考进二甲,授庶吉士职位,三人此次都榜上有名,皆大欢喜。
大家举杯痛饮,酣畅淋漓。
喝到最后,已经烂醉的苏玉珩趴在张正柏身上放声痛哭:“呜呜呜……终于考上了……没人知道,我夹在你两中间,压力有多大……呜呜呜……幸好没有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