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111)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三皇子想着这人是商户出生,就把他推荐给了齐武帝,又被齐武帝给安排去了官商。同进士不一定能捞到官位的,但是给皇帝办事,那就成了天子近臣了,谁会拒绝。

挑上他的理由也简单,不过一个商户,随便他们拿捏。而且这人家产颇丰,抄家灭族后还能再捞上一笔。

等他被抓了以后,临安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韩大人出面敲打了一下,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的孟老板自然也就被放了出来。

孟老板虽然没被用刑,但是也受了不少罪,平白多了许多的白发。孟自强看着一瞬间苍老的父亲,暗恨自己无用,若是他有官身,那些人怎么敢拿他父亲去祭刀!

“父亲,是儿子不懂事,儿子以后一定好好读书,必要得个功名回来。”

孟老板拍拍儿子的肩,他吃了点苦,换了儿子上进,也算是值得。为什么商户总是想方设法的培养自己子侄去读书,为的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能被拉一把。有些商户家中子侄都不成器,他们也会想法子给有本事的秀才、举人送些银子,自助他们读书、考试。

等徐京墨从老师那听了这虎头蛇尾的科举舞弊案以后,真觉得这朝廷没救了。“老师,九皇子应该知道不止这几个人吧?”

“知道又如何?他不过就是个皇子,要怎么和自己的父皇去要强。”而且闹大了也未必就好,以后的科举是不是没考中的人都想着去敲敲登闻鼓,长此以往还有谁会相信朝廷。

温大学士现在教徐京墨的是如何为官,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黑白分明的。为官要也要权衡利弊,你可以不考虑个人的利益,但是你必须要考虑整体的利益。

就以此事为例,若是九皇子不肯罢休,要一查到底,会发生什么。三皇子肯定是参与这舞弊一案了,但是这次的监考官是吏部和礼部的人,礼部的人是保皇党,所以皇帝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如果齐武帝知道,那么就意味着此事是他默许的,甚至是他主导的。九皇子是儿子、是臣子,子不言父之过,他查出来又该如何?

何况齐武帝现在明显是让三皇子和九皇子相互制衡,若是九皇子打破了这个平衡,说不得要招来杀身之祸。

“那就任由这些人夺了他人的功名吗?”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只做他人衣,这叫人怎么甘心,何况有些寒门子弟未必就有第二次应试的机会。

“不然你想怎么办呢,比起现在闹得人心惶惶,让朝廷失信于民,不如选择此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于那些虚名钓誉之辈,不会有前程的。”若是重用他们,万一他日出了问题,今日的舞弊之案必然还会被人翻出,所以无论这次有没有被查出来,这批次的同进士没有一个人能走仕途。

徐京墨其实不是不明白,只是他实在讨厌这个没有公道一说的朝代。个人凌驾于律法,凌驾于规则。他一直都是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但是却又一直希望有更多公平,所以每次经历这些事情,他的心情都会很糟糕。

离开温府,走在路上,看着大街小巷的人,贩夫走卒在吆喝着自己手里的东西,路边泥瓦工、木匠等人也立了个招牌等人找他们用工。

一个社会的运转是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难道因为不是官就要被欺压吗?

徐京墨干脆将伍班最新一次的社会实践课定成杂学体验日。炼钢什么的,还是太危险了,怕学生们伤到自己,所以他选了木工、瓦工。

这些工匠都是找南宫云辞借的,没办法他家最多能找出来厨子。

伍班的学生现在听到社会实践课,已经不再会很天真地以为这次“很轻松”。他们直接问徐京墨需要准备些什么,除了粗布衣裳、手套、旧鞋子外,他们还很自觉的准备了些膏药。

第一天是从瓦工开始,徐京墨也没给他们安排太难的,一共就两个任务,制作瓦罐和修补瓦片。瓦罐的要求是不能漏水,瓦片的要求就是修补后可以再次使用。

徐京墨会让他们轻松

过关吗?那是不可能的,制作瓦罐先从选土开始,他放了五种土在外面,由着学生自己去选。等他们选好了,就带着各自的土回到自己的案板上,学着工匠的样子去揉土、塑性。

这群读书人捏出来的瓦罐形状还真是千奇百怪的。折腾了大半天才做好,然后再将他们做好的“瓦罐”放到通风良好且阴凉的地方去晾干,约莫需要两天的时间,等瓦罐自然晾干以后才能放去窑中烧制。

还剩下一点时间,就是修补瓦片了,这瓦片都是最常见的那种,一般是家里买去放在屋顶去遮风挡雨的。有轻微裂缝的瓦片修补一下后是可以继续用的,这种修补就是用石灰和桐油混合的材料来填补裂缝,操作起来算是很简单的,没哪个人连这个都做不好的。

还有一个种修补要难许多,就是瓦片破碎后的修补。下大雨,有些用的久的瓦片就可能从屋顶滑落,这种破了的瓦片也是可以修复的,瓦匠拿起一个碎片,先清理断口周围的杂物和灰尘,然后在瓦片底部涂抹一些用黏土和稻草混合成的泥浆,再将另一部分黏上去。

两个碎片黏到一起,难啥?难在要自己调制“粘合剂”,你就想想包饺子前的和面,水多了太稀,面多了太稠,反正就是不成型。尹琪是从最干尝试到了最稀,硬是跳过了合适的比例,一身衣服都给他弄上了泥巴,也没把两个碎片给合到一起。

徐京墨看着一身狼狈的学生们很满意,就该尝试一下各种职业,不要觉得读书最了不起,看不起匠人和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