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122)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他们将自己的卷子默下来交给徐京墨,徐京墨看了后心里大致有谱了,“你们这次参加乡试的有一十三人,若是考官没有文风的偏好,能上榜者约莫十之五六。”

待到放榜那日,果不其然,伍班尹琪、罗浩、孟自强、刘民意、张宇、林浩然六个人都是榜上有名。

鹿鸣宴,六人结伴而行。

秦卓轩发现阅卷时让他感到欣喜的卷子正是出自这几人,“你们几人是同窗?”

“回大人,我等皆是重山书院的学子,刚巧都是一个班的同窗。”

竟然还是同窗,那么他们这文风定是源自授业老师了,“你们的夫子是何人?”

“徐京墨。”

原来是他。

徐京墨初来临安时是个不起眼的少年,数年过去,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因为他的才学,也因为他的妻子。

秦卓轩对他也不陌生,他们秦家与徐家也是相熟的。不过既然是他,就不好再问了,不如等到拜访温阁老时再说。

既然知道了这些看上眼的学生都是徐京墨教出来的,他也就熄了收徒的心思。点评了一下众人的文章,再勉励了他们一番后,这鹿鸣宴就结束了。

崇山书院的几人都觉得很不真实,几年前,他们都还是书院里的差生,那么谁看的起他们。而今,他们都成了举人了。

“以后你们有什么打算?”

“我父亲想把我送去国子监,不是为了我的学业,而是想让我在那帮他搭上些关系。”尹琪嗤笑道,他考上了举人,他那位眼里只有妾生子的好父亲总算是看到他了。

刘民意看了眼他,问“那你要去吗?”

“不去,在书院好好读几年书,争取下次会是一举得中。”

罗浩笑着接话,“巧了,我也是个打算。总算是说服我父亲,同意我以工部为目标去努力了。”

“我想去刑部或者大理寺。”刘民意依旧看不惯这世间的种种不公。

“我想去户部,徐夫子说我这身算账的本事最适合户部了。看来我们又要共度几年,尹兄、刘兄、罗兄。”

这几人没有忘记他们今日所说之话,在数年后都成了朝廷的能臣。

伍班这亮眼的考试成绩,让徐京墨名声大噪,不少人拖了关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崇山书院的伍班,更有甚者,想直接拜徐京墨为师。

温府,徐京墨正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向自己老师诉苦呢。

“若非你考虑去会试,其实多教些学生也是不错的。”

“老师,伍班兵不能完全归功于我,这些学生的底子本来就好,只不过缺了点引导而已。”

秦卓轩被管家引进来的时候刚好听到这句话,他喜欢这样坦率的人,“见过温伯父。”

“你父亲身体可还好?”

“老爷子只要不被气到,都还算不多的。”

温阁老闻言,只得无奈一笑,“这是我的弟子,徐京墨。子期,这位是秦阁老的儿子,秦学士。”

徐京墨站起来行了一礼,论辈分,这秦卓轩算是他的叔伯辈了。

“不必客气,温伯父收了个好学生。这次乡试,我看重的几个学子都是子期教出来的。”秦卓轩觉得今天还能见到徐京墨是一种惊喜。他的身份不好直接去找他,谁知道暗处有多少眼睛盯着呢。

他又问徐京墨,“你那些学生说的木工、泥瓦工、种田似乎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但是鹿鸣宴上见到几人都是身穿华服。”

“秦学士有所不知,崇山书院每个年级都有个伍班,这伍班俱是官家子弟、世家子弟和富商之子。各有各的心结,才在学业上止步不前,打开了心结以后,至少考个举人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学生不缺吃穿、不缺书本、也不缺好的老师,他们考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秦卓轩听他讲了这些学生的情况,还有他那什么社会实践课,都觉得很有意思,不循规蹈矩,但是效果绝佳。

温大学士也不打断他们,看他们聊的差不多了,才问,“槿安,京中形势如何?”

“乱。”秦阁老想退却没法退,即便如此,凭他一人之力也是无力回天的。秦卓轩并不看好三皇子,甚至认为这样的人若是继承皇位,那么迟早会天下大乱。

“明年的会试呢?”

秦卓轩看了眼一旁的徐京墨,倒是稳得住,“若无意外,依旧是照常举行。陛下对这些琐事没什么兴趣,大抵还是交给阁老们去办。”

为什么不给三皇子,因为老皇帝是防着这些成年的儿子的。手中的权柄,他是一丝一毫都不会防松的。

三位阁老都知道齐武帝的心思,所以这会试的主考官定然也不是三皇子或者九皇子的人。徐京墨去参加会试,至多是主考官压一压他的名次,却不会因为他是徐家人而让他落榜。

“也罢,总不能一直拖着不考。”温阁老这话的意思就是让徐京墨下场了。

“秦学士,子期有个问题,不知道当问不当问。”

“何事?”

“官商有无可能取缔。”

秦卓轩垂下眼眸,无奈道“恐怕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了。”

李柏然取了个折中的法子,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齐武帝固执己见,他们这些朝臣又能如何呢?户部又开始喊穷了,秋收都还没结束,就说国库空虚。

“陛下是

太过自信朝廷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太过相信老百姓的韧性?减半的过路税,依旧是翻倍的购置价格。“徐京墨那嘲讽的语气,一点都未曾掩饰。

秦卓轩不善算学,对户部的事情并不那么清楚,只是他推崇孟子的理念,确实也很方案齐武帝的重税政策。“看你对财税颇有心得,不过他日进了朝廷,恐怕与户部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