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科举路(161)
她其实分不清自己的感情,她想他也是这样的,但是听他这话似乎并非如此?无论如何,这一生,他们都会携手共度。
第二天,徐京墨醒来,头疼的似要炸裂一般。
“快喝了这碗药,你这些日子太累了,昨日又喝了太多酒,半夜就开始发热。”
昨儿半夜,南宫云辞就感觉身边多了块火炭,烤的她浑身发热,一摸他,滚烫的,吓得她赶紧唤了府医来看。
还好这人平时日日锻炼,身子骨不错,一夜过去就退烧了。
徐京墨刚想张嘴说什么,却发现自己的嗓子都是沙哑的。
“我让观言替你去告假了,今儿你就在府里好好休息吧。”
徐京墨点点头,接过她手里的药碗,一饮而尽,昏昏沉沉的又睡了过去。
好在他年轻底子好,吃了要好好睡了睡了一觉就缓过来了,“阿辞,辛苦你了。”
看着一直守着他的南宫云辞,他心里踏实极了。
“你我夫妻,何必言谢。你手上的差事办完了?”
“还有许多琐碎的东西要做,不过不急,陛下准备趁着会试多挑些人到翰林院或者吏部。”新人还没有站队,少了朋党的干扰,做起统计来才更靠谱。
南宫云辞起身去书架那,取了封信给他,“临安的来信。”
徐京墨拆开一看就笑了,“是尹琪、罗浩、孟自强、刘民意,他们几个都准备来参加会试。”
“你那二十多个学生,怕是有半数都能考上进士。”南宫云辞有些感慨,多少人穷极一生也不能考中进士,而徐京墨他们考进士似乎毫无难度,这世间最不讲道理的就是天赋。有天赋河没有天赋的人,差别犹如天堑。
“虽然我很看好他们,不过这话也敢说的这么满,能到京都参加会试,绝没有庸碌之辈。”
科举更比高考难,但是这路再拥挤,也永远不缺蜂拥而至的学子。改换门庭事业新,锦衣玉食福并臻,谁人会舍得这样的阳关道呢?
第76章 “赘婿郎”……
这次会试不是临时新增的恩科,所以还是在三月考试。
今年的天气有点倒春寒,徐京墨有些担心准备下场的学生们。“观言,你吩咐厨房多备些生姜。”
为了防止舞弊,参加会试的士子所穿的鞋子、衣服都必须是单层,不能有夹层的棉花,那保暖效果可想而知。最怕的就是在考场里得了风寒,这个时代的风寒是可能要命的。
“好的,少爷。”
尹琪、罗浩、孟自强、刘民意四人二月初就到了京都,赶考这事儿宜早不宜迟,主要是担心路上出些变故耽误了考试。徐京墨知道他们几人要来,早就准备好了客房。住他这儿肯定比客栈更舒服,说起来他这个当老师的,年级还没他的学生大。
多年不见,再见时,也没什么生疏感。
刘民意更是直接调侃道,“夫子,你当时给我们上的实践课被袁院长保留下来了,成了甲级一班的必修课。咱们书院出来的学子,别的不说,生存能力肯定是第一的。”
徐京墨见他们这样也高兴,不过还是叮嘱说,“生存能力是保命的,练好这本事是好事。火炉、银碳、吃食都给你们备下了,你们再去看看有没有不合适的。不要与我客气,考场上顺利最重要。”
“嗯。夫子,我们来时,袁院长说今次的会试可能会取更多的人,当真吗?”
徐京墨早就知道崇山书院与朝臣有往来,所以袁院长知道这事儿也不奇怪。“大抵是的,好好考,若是有机会进到翰林院或者吏部,恐怕要忙碌许久。”
连哪里缺人都说了,他们还能不知道是真是假吗。
徐京墨也觉得他们运气不错,第一次参加会试就遇到“扩招”,考中的可能性比以往大了许多。这个学生,他都觉得不错,至少现在的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想要为这个天下做些事情。
徐京墨还在翰林院,最迟年底他就要外放了,不过现在还没定下去哪里,似是哪里都一样。
他们四人来的路上就想好了,要是徐夫子有空闲,他们就可以再去请教一二,天下学子汇聚京都,即便他们在临安还算不错,但是放到天下来看,也许不过寻常。
徐京墨不是考官,与本次的考官也没什么私交,所以不必避嫌。他看着几人的文章,文笔都不错,但是深度还不够。
刘民意写的题目来自文帝时期的会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这题出自《尚书》,就是要求考生就刑赏的度与量展开论述。
“你的立论是儒家的施仁政,推崇周孔的儒家之礼。这样的文章立意是不会错的,但是这样的立意一定是诸多士子所选择的。要从一众同类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就不能与人相近,这就是你要改进的地方。”
徐京墨先帮他拆题,这题并非只有一面,而是有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刘民意只从仁政的角度说明要去轻罚、重赏,文章就显得单薄许多。从事务的两面性,去辩证地看待赏罚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更饱满。
为什么这个题要这样去破题,因为自古以来赏罚之道就非易事。赏罚之道,没法完全量化,所以才有《汉书明帝纪》所说的“详刑慎罚,明察单辞”。
古往今来的赏罚都是一事一议,《尚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齐文帝年间,张三见到李四的荷包,后将荷包交还给李四,路不拾遗本就是应有的品德,官府可以奖赏张三,也可以不奖赏张三。若是厚赏张三,自然是为了鼓励这样的品德,可以说是县官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