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190)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徐京墨与武大力一道前往渔阳,这藏账本的地方真的是任谁都想不到。

戚大人得了信早就把余家的旧宅给围起来了,只是他不明白,这地方不管是尤知府还是他,都已经翻了个遍,半点不见账本的踪迹,那位已故的余大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第85章 原老板,齐元……

徐京墨想到那位余大人藏账本的位置,也不得不说一句:服。

这个账本的内容若是够多,足够九州大半的官员定罪了。他亲自到渔阳,还有个原因,就是那位原老板府上的“人质”。

武大力看着小徐大人,觉得自己是压到宝了,不过一年时间就跟着立了大功,这次事了,他必然升官。“徐大人,您准备回京都吗?”

徐京墨知道他问的不是现在,而是两年后,“全凭圣意,不过若是可以,我想多在地方一些时间,总归能为百

姓做点实事。”

武大力双手抱拳,“这次若非是您来,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九州的百姓要谢谢您。”

“谢谢陛下,我也是陛下授意来此。”徐京墨永远记得舅舅对他说的话,所以一切的丰功伟绩皆归于齐承帝。

金吾卫出来的人精哪里能听不明白,他不介意在给齐承帝的密奏上为徐京墨美言几句,他的前程绝不止于此。

徐京墨看他一脸好奇,就知道他想问什么,只是这问题,说不说都有些尴尬。“武大人,取账本时,还请您两位安排可信之人。”

“本将亲自去取。”

徐京墨做了个口型,而看懂了的武大力霎时沉默了下去,确实需要安排个可信之人!

等他们二人见到戚大人,先是客套一番,戚大人才开口说,“徐大人,余家的宅子,我们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地翻遍了,您确定账本在此处?”

“确定,武大人、戚大人,请两位确保此处的人都是可信之人,再请挑选出几位不介意脏乱的勇士。”

每个词都能听懂,但是河道一起为什么这么奇怪?

如今,围着宅子的全是金吾卫的人,可以确保绝对忠心,再远一点的地方则是由西军的人把守,即便有漏网之鱼也休想闯进来捣乱。

他们二人挑出了四个心腹,然后一并进到宅子里,徐京墨说“就在大堂进门五步的正下方。”

被选出的四个人都没动,戚大人和武大力相视一眼,“去吧。”

那四人依言走进大堂,再走五步,然后撬开地面的青石地板,没有见到什么东西,四人继续用铲子向下挖去。挖了许久才挖到,怪不得他们敲砖没有发现异常,挖出来的是个木盒子。

其中一人伸手将盒子抱了出来。四人走出门去,递上盒子,“启禀大人,这是地砖下挖出来的。”

“打开看看。”

抱着盒子的人照做,整个过程,徐京墨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在观察他们。那盒子打开以后,里面是个账本,戚大人伸手取出,然后翻开,第一页就是九州知府严大人的“事迹”。

他翻了几页后,说“是账本。”然后随手将账本递给徐京墨,徐京墨却没有接过,“戚大人,这账本一共四份,宅子有两份,官府还有一份,还有一份在余家幸存者处。”

“四份有一样?”

“我也不知道,先取了再说。”

戚大人对这位余知府藏账本的本事是佩服至极,“也好,那第二份在哪?”

徐京墨脸上微微一笑,说,“茅房。”

……不怕脏乱是这个意思吗?

四个被挑出来的人脸上五彩纷呈,但是他们是金吾卫的人,为了齐承帝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不就是区区茅房吗……他们可以!

徐京墨不可以,他告诉他们账本在蹲坑前面的地下埋着以后,就立马远离茅房,旱厕是他一生之敌。

“咱们手脚轻点,万一把账本给掉进茅坑里……”

“谁掉的谁捞!”

过了差不多一刻钟,四人才出来,脸色都不怎么好,怪不得他们之前找不到,余知府藏账本的地方就没一个正常的地方。

武大力从盒子里取出账本,直接丢到徐京墨怀里,“徐大人,你可不能独善其身。”

四个去挖账本的人虽然觉得有点欺负这个年轻的文官,但是由觉得武将军说的对。账本被取走以后,四个人就去水井那边洗漱,这身味儿谁能忍得下去。

一行人又去了官府,从知府坐的太师椅中取出一本账本。

“这第四本要怎么办?”

“戚大人,晚些时候张贴告示便可,余家人不肯露面也是为了自保。”徐京墨打算用告示试试钓鱼执法,万一真的有漏网之鱼,也好一并清理掉。

找完了账本,徐京墨就去上次来看采村烟霁之景那处的村庄,那位好心给他们接水的老大爷正是这个村的村长。

大老爷见到徐京墨,那双沧桑的眼里,透露出了太复杂的情绪。他正要跪下行礼,却被徐京墨伸手拉住,“大爷,上次我不便透露身份,并没有故意欺瞒您的意思。”

“大人,草民能问一句吗?那个大粮商原老板、还有钱庄的曹老板真的被你们抓了吗,九州的官老爷能同意吗?”

问话中透露着一丝不敢相信的雀跃。

“是被我们抓了,九州涉案官员也全被抓了,我身边的两位大人乃是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九州官员没权利抓他们,但是他们有权利抓九州的官员。”

那老爷噗通一下跪下,嚎啕大哭,“求官老爷们为我们做主!”

九州的北边处处透着怪异,并非是徐京墨的错觉。一切的开始都是早有预谋,那位曹老板在此处开了无数的钱庄,借由低价买牛、存银子得租子骗了好些人的钱。后来官员们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而老百姓大多都是靠田里的出息过活,哪能交的处那么多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