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51)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徐京墨自然不会去触霉头,“儿子省的。”

徐子凌趁着儿子在家,把堆积下来的一堆账本丢给他,“这个月,我购置了两个铺面、两百亩良田。那两个铺面都开成了点心铺,所以还雇了些人。这账你再来核对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出入。”

母子两个手上的银子不少,但是也不可能一口气全都投出去,总要有足够的现银方便徐京墨的不时之需。

徐京墨接过账本,“儿子可是给母亲打工,今日的工钱就用酸辣蛋花汤来抵可好?”

这酸辣蛋花汤也不是本地的口味,是徐京墨没胃口,徐子凌专门找锦都的厨子要了方子,做给他开胃的。做法倒是不难,就是用鸡蛋、嫩豆腐、木耳,加上胡椒、醋和油辣椒而成。但是这道菜可能除了自家,是哪都吃不上。

“一个时辰内算的完就行。”徐子凌不是要躲懒,为了儿子的今后,必要他知道些生活常识才好。

第32章 无奈放弃

不到两刻钟,这账就算好了。徐京墨没想到自家的点心铺子生意这么好,除去各类开支,一个铺子一个月能赚五六十两银子。

“母亲何不多开几个铺子?”

“最多再两家,再多就是自家抢自家的生意了。我琢磨着有没有什么其他能做的生意,不然一个月几百两的进项就顶了天了。”

对普通人来说,一个月赚几百两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徐子凌看来,这点生意比起以往只能说寒酸。因为打理生意,她的日子也充实起来了,所以她也打算继续下去。

看到母亲的改变,徐京墨心里是很高兴的。有事情做忙,就不会沉溺在过往的伤心事中,他坚信他的小舅舅也会这样活的好好的。

回到宿舍,就见杜领航在温书,这是月休都没回家?不回也好,没有亲人的家不是家。

这次月假回来,大家的状态都好了许多,唐柳带来的风波总算是过去了。月考的考题越发难了,这次的考题出自《左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这句话是说主君对百姓施加的恩赐一定要丰厚,对百姓下达的劳作任务一定要适中,对百姓征收赋税一定要从轻。

这是一道很务实的策问题,徐京墨想到最近朝廷刚下命令,增加劳役和人头税,这人头税已经不管年纪了,活着就要交。劳役更是从一户一人,变成五人出一人,怕是不少人家都的要多出个人去服劳役。

今日这考题想来也算是士大夫们对朝廷诏令的一种表态。士大夫可不会事事遵从君主,朝中那些老爷们恐怕耳根子也不得清静,谁叫他们在其位不谋其事呢。

税负兹事体大,徐京墨可不觉得如今的自己能写出言之有物的税负政策,但是重税只会让民生变得更差,百姓生活不好,朝廷还能好吗?

朝廷这诏令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百姓不仅要支付更多的人头税,还少了个劳动力去耕作。那这天地的产出自然也会减少,收成少了,明年也没银子去免劳役,如此就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就是百姓越来越穷,朝廷的税收也会越来越少。

徐京墨半点不犹豫地痛批这诏令,他的论据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本才是正道。

这次的月考左言依旧是年级第三,徐京墨是年级第五,杜领航是年级第二十一。

崇山书院的夫子们聚在一起争论着,“这左言、徐京墨的成绩足已升至乙级壹班,明年下场乡试加上这二人,我崇山书院的胜算更高一筹。”

那国字脸的夫子反对,“学子的本事到了,自然可以下场,但是不是为了什么书院的胜算。”

田夫子插了一句“左言是准备明年下场,徐京墨还在犹

豫。”

“犹豫什么,难不成他是奔着头名在准备?”

田夫子只知道个一二,但是也不确定是不是真是原因,犹豫一下还是说,“徐京墨乡试要回原籍考,听说金陵的学政在院试时刻意刁难他,两场考试都将他安排在臭号旁。”

众人一听,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隐情,刚才那夫子突然反应过来不对啊,“乡试的主考官是朝廷指派,又不是本省的提督学政。”

一直没说话的老者缓缓开口,“不必再争了。左言直接升到乙级壹班,徐京墨升到乙级贰班。”

众人虽然不知道为何这样安排,但是院长已经定下,自当遵从。

老者担心的是朝廷指派的人又是三皇子一系的,这乡试可是九天时间,徐京墨如今年岁也不大,没必要拿自己去冒险。

崇山书院能屹立数十年,又岂会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民间书院。之前唐柳那事,就是老者找了南宫君烨帮忙查出那个有才书铺背后的东家,然后又找了巡抚大人帮忙,才压下了那嚣张的杜家小儿。

杜领兴得了个正六品的右参将,知道杜领航在崇山书院读书后心里愤愤不平,也担心有朝一日杜领航真能出人头弟。于是就想了个“绝妙的”主意,毁了崇山书院,让杜领航没地方读书。

他安排唐柳策动书院内的学子抄书卖钱,若不是他们提前发现了唐柳,再过上一年半载,恐怕有半数学子将会卷入此事。全部开除这些学生,会让书院的名声受损,说不定还会让要参加科举的学子心态受影响;不开除,那以后人人都会抄书去卖。

这样被卖出去书籍,他又以高价再售,既能赚到银子,还能培养崇山书院的对手,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不愧是个妾生子,这小心思倒是多。可惜了,他这一番努力终究是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