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赘婿科举路(60)

作者: 子非陌 阅读记录

性本善是说人固有心善、仁义,仁善是支配人的活动的第一要义,更是为政者的行仁政的根本动因。

百姓是仁善的,君主也是仁善的,所以君主要从仁心出发、行仁政。这一系列的观点,到了最后,其实是要求为政者将道德自觉贯彻落实于“仁政”。

这其实有些许的理想化,因为人生来仁善,所以君主也是仁善的,仁善的君主自然应该推行仁政。在这样的逻辑下,实行仁政的前提在于为政者的主观意愿。

徐京墨反问道,“人若生而为善,缘何会有刑罚?文帝废除刑罚,此为仁善之举,有为何不得民心,甚至引起民变?”

“德治并非只有君主一人可行,孟子在《离娄上》中提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 ,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强调的是在上位者还是在下位者,都必须遵循仁治,否则将会国家不保、性命不保。文帝之举看似仁政,但并不是真正的仁政,因为他没有“以德服人”。

陆鹏程的观点就是,性本善、德治与仁政。

徐京墨并不认为德治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方法,因为德治对应的只能是性本善,但是性本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吾等可将仁善当做大米,人的本性就视之为长出大米的禾苗。禾苗可以长出大米,但是禾苗本身不是大米。”(董仲舒的观点)

换而言之,人可以生出仁善之心,但是不是说人就是仁善的。

“正因为人出生时没有善恶之分,所以要靠后天的教育去塑造他们的本性。墨子有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的思想基础是兼爱,但是这不是今日徐京墨要说的主题,他要说的是墨子的教育理念。去推行教育,教化于民,让人知道善恶、是非、对错。

“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道礼、义、仁、善,这还不够。知行合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还需要一些外在的辅助力量来完善。”

所谓的辅助力量就是法治。徐京墨引用的是《冠子度一》中的“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这句话意思是,法律是统制万物的根本法则,只有坚持法治,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

文帝听信仁善之言,认为人皆为善,不应该用刑罚去处置本性为善的人,随即废除了所有的刑罚。对待犯罪/犯错的人,也只有口头教育。然恶人不会因为被人说教几句就变成好人,相反因为没有惩罚,他们作起恶来会更加肆无忌惮。

故而废除刑罚之后,社会就变得越加混乱。若是依法而行,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徐京墨如今不过只有十岁,这番论述却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他的学识已经被在场的学子所认可了。不知是何人带头,那掌声一经响起,久久不绝。

他的观点并非是完全遵照荀子的思想,而是认为德治与法治需的要结合。因为一味言法,那么何人立法、何人执法、何人守法,最终的原点还是回到“人”,“尚贤”才是核心。

第三场的比试没有分胜负,因为各自言之有理。但是不少人心中是偏向于徐京墨的,只是孟子的仁政说乃是当今的执政理念,所以无人敢说这个观点的不是。

虽然这约战没有分出什么胜负,但是两所书院都赢的了百姓的认可,这才是读书人,这才是做学问。

正准备离去的徐京墨被陆鹏程喊住,“徐兄,可否借一步说话?”

徐京墨不明所以,但是还是跟着他去到了一旁的角落里。

“我一早就想见你一见,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

徐京墨很确定自己与他并不相识,所以很纳闷儿,“不知陆兄寻我何事。”

“只是帮某人带句话,健在,好好活着、自有相见之日。”说完,陆鹏程就离开了。

他跑去府学浪费了好些时间,为的就是与徐京墨见上一面。他总算不负所托的将话传到了,只是不知道来日他会怎么对待那“背信弃义”的姐夫。

徐京墨几乎是瞬间就猜到了是谁给他带的话,他很想拉住陆鹏程仔细问上一问,但是他不能,但凡有一点异样,就可能被暗处的人所察觉。

他说的对,要好好活着。

第38章 新年

夜里,杜领航问他,“可是那陆鹏程说了什么,你回来以后兴致就不高。”

“没什么,我只是突然感慨,还有这样厉害的人物,等到科考时,说不定还会有许多外地归来的人,不乏这种学识渊博的。”

“肯定有的,毕竟乡试要求回原籍。”左言前段时间有些浮躁的心,因为这一场比试平静了下来。

书院的勤学氛围自那场约战之后变得越加浓郁,尤其是要参加乡试的甲级壹班,左言几乎是从睁眼睛学到闭眼睡觉。

夫子们对他们这状态非常满意,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过年有一个月的假期,可别光顾着玩耍了。”左言看着徐京墨,再考一次他就该到壹班了,不知道他会不会改变心意,一起参加考试。

徐京墨不参加乡试的理由是没法对人直言的,他轻轻摇摇头,只说“难得可以休息一下,我也好在家陪陪母亲。”

杜领航听他们说起过年,就一直臭着一张脸,过年他就只能回到那个没有亲人的府里去。也不知道姐姐情况如何了,威武侯府恰好要采买一批丫鬟、小厮,他就顺手送了些人进去。

不求他们立刻就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好歹能让姐姐那边有些可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