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科举路(78)
明白这句的含义,自然也就知道为什么会选了这句与礼记原文搭在一起了。
第二句源自《礼记学记》,是说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换而言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提升自我、完善自己。
那么这题要怎么答呢?
徐京墨想了又想,这是问礼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所以答案就是学习是知晓礼的基础。理顺了思路吗,答起题来,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等他一口气写完这题的草稿,才感到五脏庙的抗议,取出米袋和菜干煮了一碗浓稠的粥。人在进食后会犯困,他看看时间还早,就靠在墙上小憩。差不多两刻钟后,他就清醒了过来,冲了一杯茶,小口的喝着。
感觉头脑清爽了以后,他提笔开始誊抄,一手端正的馆阁体,堪比印刷。
第一场的题没有难题、偏题,所以对于许多有实力的学子来说,这一场是分不出胜负的。三天两夜后,徐京墨走出了考院。
观言和随风见他出来,赶忙上去扶住他,观言偷偷吸了吸气,心里松了一口气,不是臭号。不过夏日里,一个狭小的号舍里捂了这么久,一身馊味臭也是免不了的。
回到府里,徐京墨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然后才去用膳。别看南宫云辞平日里冷冷清清的,但是安排起事情总是很细致的。
她看他神色轻松,也就什么都没问,只是陪着他用了晚膳,又让郎中帮他号了号脉。
等徐京墨再次进到考院,唯一的感觉是热。第一场考试时温度还算过得去,第二场考试就有些
感觉不妙了。这天太闷了,让人感觉自己置身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徐京墨感觉这次的油布门帘一定会排上用场。
第二场的三道题,第一题是论,这其实是一种散文文体,要求士子自己对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而后得出自己的见解。这题对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极强。
第二道题是诏、诰、表各一道,这其实是公文写作,若是能通过乡试,就有机会为官,总不能连基本的公文都不会写。
第三题是判语,一共五条。徐京墨随手一翻,又见亲亲尊尊相关的题目,这题是“知情藏匿有罪”。
根据《大齐律》的规定,若是明知某人犯罪,依旧帮其藏匿,则有罪,罪之大小视情节轻重而定。若藏匿强盗等重罪犯,同犯者同罪;若藏匿轻罪犯,如小额偷盗,则罚银。
本朝主流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所倡导的“亲亲相隐”便是此题的关键,《论语》中曾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待实际的情况,官员要综合考虑情况再去判定,如是亲属间的藏匿,则会适当从轻发落,非亲属间的藏匿则按律执行。整体的要求就是既不违背法律,又兼顾人情。
第49章 不请自来的王天翔
徐京墨总觉得要下大雨,就算有油布挂帘也未必能保证卷子一点不被打湿,所以他一点不敢放松,想要早些答完。
夜里,大雨如期而至。
只听到考院里有学子高呼,“我的卷子”。
巡考的军士将这些喧哗的学子押了出去,这才是第一天,卷子被打湿了,也还有机会,被赶出考场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徐京墨将考篮往里面挪了挪,用油布护好里面的试卷,就合上眼睡去了。
第二日清晨,这雨还是没有停,徐京墨看了眼眼前的案几,果然有不少的雨水落在了上面。再看看外面的天,下了一夜的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他将案上的水擦去,继续打草稿,等到下午雨停了再誊抄也来得及。
看着逐渐变小的雨势,他心情很放松地煮着菜粥,待到下午这雨总算是停了,徐京墨心情愉悦地开始誊抄,第二场的考试对于世家子或者有当过官的老师的学子来说,只是寻常。
以为这场考试更多的是考“资源”,现在可没有什么题库给学子练习。若是有人指导,这些东西公文不过就是套框架而已。
徐京墨答完了卷子,闲来无事,就开始天马行空的想着。如果他明年不能参加会试,那么中间的三年,他要做些什么才好。
他想到与老师的对话,其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寒门的学子不可能像世家一样,有那样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在考场上不会必然输给世家子呢?
第二场结束后,徐京墨走出考院,见到不少学子都是垂头丧气的,想来应该是卷面有污。这样的卷子几乎没有可能被挑中。
本以为一场大雨之后会带来几天的凉爽,没成想统共凉爽了一天,到了第三场考试的当天,徐京墨唯一的感觉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临出门前,被南宫云辞喊住,他的考篮里多了份藿香正气散。
“你先喝上些再出门,今儿这天气,考院里铁定有人撑不住。”
金陵的夏季可不好过,酷热的天气让田间地头劳作的人受了不少罪。每逢科举,家里有考生的都会去药铺抓些草药,不管是藿香正气散还是凉茶,总要人能在考院里撑下来。即便如此,也是时不时就有学子因为暑气晕倒,被人从考院里抬出来。
徐京墨艰难地咽下一碗藿香正气散,这味道谁喝谁知道,“我省的,你放心。”
等他进了考场,就见对面一个很是富态的学子,大口喘气,脑袋上的汗不住地往下流。余下三天对他这样体态的人来说,大抵都是煎熬。
第三场是乡试里难度最大的一场,五道策问题。策问题的字数一般在一千以内,别觉得一千字写不完,有些学子洋洋洒洒一千字堪堪开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