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136)+番外
“你放心,我在柳河大队能拿八个工分,只缺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绝对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
人送走了白露就不管了,等李三妹的男人和儿子来了簸箕大队,大队上的人立马把他们围住,七嘴八舌的问他们,是不是儿子不能生想让老子代劳。还问赵宝根是不是真的不行,赵家人这样做怕不怕祖宗棺材板压不住。
这不怪大家八卦,实在是郁馨哭着跑出去时喊的那句话太震撼了!
“我就说我身体好好的怎么不能生,不能生的明明是赵宝根!我说最近赵宝根他爹怎么三天两头走错地方想往我房间里钻,原来他们又想用当年那套对付我,这些不要脸的人!我死了也不会如他们意的!”
郁馨不想连累白露,便让木雄和云华提前半小时走了去村外等她,她自己是孤身一人哭着走的,还爆出来这么个大消息。
白露也没想到郁馨能这样豁出去,她这一招先发制人,虽然在舆论上把赵宝根一家牵扯进来,但是以后在姚县这个地方,她会过得很艰难。白露并不觉得是她的错,郁馨完完全全是个受害者,可架不住生活里就是有很多嘴巴闲着不说人闲话会死的长舌人,添油加醋的拿着谣言当事实。
赵宝根一家人丢了个大脸,被爹妈捧在手心里的宝贝男怎么受得了这种事,当场就跟簸箕大队的几个小伙子吵起来动了手。但这是人家的地盘,父子两人哪里打得赢人家,被揍了个鼻青脸肿不说,等村干部拉开讲道理的时候,人家摆出来是他先动的手,说理都没法说,只得气冲冲的走了。
那边李三妹听说男人儿子被打了一顿丢下她走了,也顾不得嚎了,连忙追着上去,叫人一顿好笑。
这群闹事的人走了之后,村里有些家里媳妇几年没开怀的婆婆倒是有了想法,悄悄把自家媳妇带过来让白露看看。白露也不生气,在这个年代的主流思想就是这样,这种思想要几十年的发展才能满满扭转过来,她一个人对抗不了所有人,只能尽自己所能让大家过得好一点。这一回看病,她特意没有避着其他人单独来,只把男人们喊出去了,十几个女人就在院子里排队聊天听白露说话。
“阿婆,你这儿媳妇上一胎月子是不是没做好?她这体质原先可是非常好的,第一胎应该生的挺早的吧,偏偏月子没坐好给耽误了,我开几幅药,先吃着吧,以后小日子来了好好养着,可千万别干重活别下水。”
“大姐,你这身体寒得有些严重啊,冬天是不是经常用凉水,咱们山里人家啥都缺就不缺柴火,天太冷烧点热水用。”
“你这身体没问题,我看了这么多人都没见比你身体还好的,结婚才一年呢急什么,实在着急把你男人喊过来我看看。”
白露一连看了几个,她们的婆婆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其他人的闲话,第一个月子三天喊去插秧,第二个全家大大小小十八口人衣裳全叫她洗,寒冬腊月的天天早上天一亮就去河里泡着洗衣裳,洗完还得赶着去上工。
第三个,白露话一出,周围的人看她婆婆眼神都不对了。这才刚刚出了赵宝根一家的事情呢。
但就是因为白露说得准,不管是前几天看的病人还是刚刚这几个,人家摸摸脉就知道你这几年干了啥,算命似的,她们对白露的话深信不疑。这打破了她们长久以来的认知,有了新的想法:两口子没娃,可能男人也有毛病!
随着这些八卦传递出去,白露的言论肯定会引起一波男人和被洗脑得根深蒂固的妇女反击,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十个人里,只要有三个人信了,一旦她们晚辈邻居遇见这样的事,她们必然会劝说,到时候就能改变几个人的命运。
这就是科普的意义,科普,是为了让人摒弃错误的观念,避免不必要的悲剧。
当了三天妇女科普老师后,张梅领着的队伍终于到了簸箕大队,而县公安局,几个公安们在拿到检查结果之后,骑着自行车出发抓人。
作者有话说:
第73章 柳河大队的队长来自首
第一锅秋梨膏是白露亲手熬的。
白霜做事认真,白露写的三张药方,她都做成了一个个的小药包,只要把这个药包和梨汁一起煮就行。不用长途跋涉运出去,李能便带着村民们先采摘熟透的秋梨,这些梨红彤彤黄橙橙,皮薄汁多,削皮擦成丝后把梨汁挤出来,梨汁用大火烧开之后再用文火来熬制五六个小时,白露一边熬一边跟站在周围观看的知青们讲注意事项,知青们如今出门都习惯了带笔记本,白露在锅边讲,他们便在后面记。
太阳西斜的时候,第一锅秋梨膏终于熬制好了,站在锅边上都能问道属于梨子和药材的味道。白露张梅削了些竹片,那竹片挑起一小勺膏体来放进大家喝水的缸子里,给你大家尝味道。
“都尝尝看,秋梨膏能生津止咳、润肺清心、利肠解毒,味道还是甜的,老人小孩都爱喝。你们好好干,把这活做好了,以后每年就是你们过来。大家长时间在火边上炮制药材,吸入的烟尘多,到时候厂里出钱买一批,一人发两瓶给你们当福利。”
“厂长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
“对,好好干,咱们这秋梨膏味道这样好,一定受欢迎。”
知青们兴高采烈,这秋梨膏工序复杂,耗费的原材料多,价格定然不低,也只有厂长才这么大方。最重要的是,她们当中三分之二的人都不是木家堡制药厂原来的人,而是参加招考后留下来洗药材,这些天表现好被白霜选过来的。比起制药厂的正式员工,大家心里总是又一层担忧,如今有了厂长这话,谁也不敢马虎大意放过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