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180)+番外
“还是要修路啊,路颠簸损失太大了。”
白露看着损失量报告,从木家堡到姚县的这一路上,竟然坏了百分之三的产品,这还是工人在装货的时候非常小心,用了很多软垫的情况下。
“慢慢磨,早晚能通的。”木月倒是比较看好。以前寨子里没有地种,狩猎队打猎,不上山的老人和半大孩子们基本无所事事,现在连她阿奶都闲不住了,天天领着一群人去修路,别小看这些老人家,他们虽然速度慢,但半年时间,加上当初学生修的,已经修出了二十多公里。
木家堡到姚县直线距离只有60多公里,但是因为山路曲折,所以这条路总距离大概有150公里左右,其中姚县到牛宝山大队有25公里,他们有拖拉机,如今早就修通了。木家堡这边又修出去了二十多公里,相当于说,这路已经修了三分之一。虽然这只是挖通泥土路,没有做其他措施,一旦下雨必然很泥泞,但只要能修通,就不是问题。
“今年咱们厂里效益好,疗养院又增加了几十人,除了预留出来买船的,账户上还有钱。你去跟牛宝山商量商量,看看他们那边的拖拉机和村民帮咱们修路要什么要求。他们要钱可以,想送孩子来上学也可以,看看能不能谈下来。”
白露一开始觉得这条路千难万难,那个时候她确实没有想到寨子里这些老人家。毕竟山里修路要一锄头一锄头挖,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她是却忘了,寨子里的这几百号老人家,他们虽然不上山打猎了,但年轻的时候也都是打猎的好手,全都是有身手的。他们如果想齐心协力的做一件事,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一天十几米,极少成多,这条路竟然看上去很容易了。
现在木家堡的马帮扩大到了六十多人,寨子里的骡子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一趟一趟的送货,还送不过来。很多大队的药品都是他们来卖药材的时候自己驮回去的。但是如果路修通了,木家堡最大的客户:省军区,战士们的卡车便能直接进来,到时候马帮又可以腾出手来做别的事情。
从长久收益来说,这条路自然是越早修通越好。
白露以为牛宝山大队会要钱,毕竟他们离姚县近,送孩子去姚县上学比来木家堡近多了。但没想到他们要的价格很低,一直在和木月扯送孩子来木家堡大队上学的数量,第一次开口竟然提了六十个孩子。
木月自然不能答应,其他跟大队签了合同的都只有15个呢,六十个孩子得六个班,最少都得增加六个老师。这些老师的工资和其他事情,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最后两相扯皮,送进来的孩子谈到了30个,至于钱的话,按照修路的米数来算,牛宝山要的价格确实不高,木月便同意了。现在已经6月初,农历都四月份了,离雨季很近,得抓紧。
两个大队签了协议,说好9月份送孩子过来,牛宝山大队的乡亲们便趁着最近地里没活,轰轰烈烈的干起来。
木月把签好的合同拿给白露,还给她解释了一番牛宝山的情况。
原来牛宝山大队的队长年纪大了固执又好面子,以前因为地理位置,他们其实是跟着木家堡混的。但是在赵家驱赶野兽这件事上,他们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第一个跳出来支持柳河公社。虽然木年没有追究,但到底也是撕破了脸皮。
后来木家堡开了制药厂,要和大家签合同,牛宝山的大队长因为这些旧事拉不下脸来,二来呢也不觉得制药厂能搞出什么名堂。可他们没想到白露这么厉害,短短半年时间,木家堡就在县里赚足了风头。
尤其是听亲戚说了木家堡学校的情况之后,大队里的人更是捶胸顿足,暗地里不知道责怪了大队长多少次,大队长的威信都没有以前强了。上次牛宝山和其他大队抢水打架之所以会闹那么大,连黄文明都惊动了,便是因为大队长喊不住村里的汉子们。还是这回队里得了拖拉机的名额,大家才安生了些。
但寨子里也不是没有聪明人,大队长的侄子牛建元就是这个聪明人。自己大队的事情自己知道,一没有模范二产量赶不上别人,还打架丢脸丢到县长跟前,竟然还得了拖拉机,这就十分稀奇。
牛建元通过打听消息和自己估摸,最后听亲戚说了木家堡招一群高中生去修路这件事后,他忽然想到,这肯定是因为木家堡。就像白露想的那样,他们有拖拉机必须修路,又因为地理位置,他们修路就等于帮木家堡修路,所以县里才把这个名额给了他们。
牛建元从那天起就在琢磨着怎么让牛宝山重新搭上木家堡这条大船。他自己有孩子,最稀罕的也就是木家堡的学校。姚县虽然有小学,还是好几所,但是一来收费高,二来城里人孩子看不起农村孩子,去了怕孩子受欺负。最重要的是,牛建元有自知之明,他并不觉得村里这些孩子去城里上学了都能有出息,别说现在取消高考了,就是不取消,他们这些孩子考上的也是凤毛麟角。
但是木家堡的学校不一样,他们教的东西多。练好了身手,入伍是不是几率高一些?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以后进自己厂的几率是不是高一些?这是送去上学吗?这简直就是送去奔前程!
所以牛宝山才这么配合,钱什么都是小事,就想送孩子进来。
白露也不管这些,学校早晚都要扩招的,30个人不多,早点把路修出来,她一天省的钱都能请几个老师了。
护肤品受欢迎,除了姚县外,木家堡的女工们也蠢蠢欲动,双十年华的女孩子,哪里有不爱美的。他们自己就在厂里上班,平时有头疼脑热也是去医院看的,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制药厂的产品有多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