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307)+番外
因为城市的大小和地里位置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林市纺织厂这样不足五分之一的闹剧,工人们首先就不会答应。
而各地政府,也把目光放到了这些被拖欠的工人上面来,面积太大的,地皮买不起可以先把其他东西拆分卖了,一个人买不起可以把厂子划分成几个区域来买,甚至对于国内的个体户,政府给出了分期付款的优惠,只要能先拿出安置工人的款项,剩下的,可以再三年内还清,银行这边也给出了各种贷款优惠。
白露趁着这个东风,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买了地皮。
时机成熟,白氏华安堂,应该出来和全国人民见面了。
作者有话说:
其实这段我还是写的保守了,某女星母亲把仅地皮就值23亿的国有资产,以六千多万的价格卖了,并且就连这六千多万也没有到工人手里,寒冷的冬天,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第161章 日新月异的华国
华安堂是中医馆,虽然在白露的努力下,中药的名声在华国人民乃至国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信任度,但是中医的情况在过去的这些年依旧不容乐观。
无数老中医在运动时期被迫转行或者逝去,中医出现了断层,还有很多人打着“中医”“道医”的名号招摇撞骗。老百姓们目前对于中医的态度就是:他们知道又厉害的中医,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白露白医生,但是好的医生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周围还是骗子居多。所以,在老百姓们生病的时候,他们更多选择去看西医。
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姚县和周边的县城是例外了。
但现在不同了,木家堡这边前几届的学生已经培养出来,中医协会那边一些家族传承人的弟子们也在这几年出师,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越来越多。
华安堂从购买地皮到建设房屋这些事情,白露都交给了各省的负责人去做,她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对到华安堂求职的医生们进行审查。
没错,除了自己培养的医生外,白露公开对全国所有的中医进行招聘,目前所有省的重点城市均有华安堂筹备,中医们可以在当地进行应聘。
白露始终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华国历史上中医曾大放异彩,各家自由所长,把这些人集中在一起,谁知道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华安堂给出的待遇很好,虽然基本工资和大部分医院的医生工资差不多,但是华安堂的福利待遇好。
白露给华安堂设置的工作制度是五天八小时,但大家都知道,在医院这种地方,是不可能做到准点下班的。所以,但凡医生们超过这个时间,便算加班,十分钟以上便开始计时,加班工资是时薪的三倍。
在职医生的直系亲属在白氏名下的所有医院和华安堂治疗,除了部分名贵药材和保健品外,享受两折待遇,华安堂提供宿舍,工作满20年分房,子女可以免费进入白氏旗下的学校进行就读。
虽然这个时候国家开始了义务教育,但是大部分中医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把衣钵传承下去,继续走学医的路子,白氏旗下的中医专科学校,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最吸引他们的是,华安堂这边每年会选择一部分医生去木家堡进修,且他们退休后可以选择进入白氏旗下的学校授课,也可以选择进入白氏疗养院养老。
白氏集团这边还有扶持项目,如果招收进来的医生们创造出新的有效方子或者自家祖传方子想要发扬光大,白氏集团有一套完整的扶持、合作计划。
报名的人很多,木家堡派过来的医生会进行初选,剔除掉滥竽充数的,然后由白露来面试。能独立行医的白露会直接通知他们去办手续上班,而一些基础学得扎实但还有欠缺,暂时不能独立行医的,白露也会推荐他们到木家堡或者中医协会名下的培训学校进行深造。
这一忙,便忙了三年,白露在全国范围内开了三百多家华安堂,得益于她和木家堡的名气,这些华安堂经营得还不错。最大的改变就是之前大家得了感冒这样的小病痛会去诊所,而这时期的诊所,不管感冒还是拉肚子,大部分医生都是开一张抗生素的方子让输液,而现在,如果他们所在的城市里有华安堂,他们会选择去华安堂。
还有一些老人,他们不喜欢体检,觉得西医的体检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他们害怕去医院,几十年也不去体检一次。华安堂这边开设的“平安脉”很得他们喜欢,每天都有很多老人过来让医生把脉,看看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在白露忙着开华安堂的这几年里,国内的变化称得上是日新月异。
国企破产、员工下岗这一件事,从第一家厂子开始售卖到最后一家,原本这个阶段是有近十年时间的。但这一次,这个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黑玉草为国家创造外汇的同时,也为国家换回来不少机械生产线。而国有工厂走到最后变成国家的累赘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管理层多是十年运动期间上去的,如今这些新的生产线,上面的领导不可能在明知国企有这样那样毛病的情况下拿给他们做。
所以这些工厂多是重现组建的,这些厂子都发展得不错,他们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
而因为黑玉草了来到华国的商人比白露穿越后的那一世要多很多,他们看中了华国的商机,多多少少也投资了一些企业。加上国内自己人开办的工厂,工作岗位提高了很多。
且在白露穿越的那一世,这几年国内的工人工资差距巨大,在新发展的沿海地区,一个小工厂的工资能开到大几百块,但是在大部分省市,工人的工资竟然还没有过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