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31)+番外

作者: 容姝姑娘 阅读记录

刚刚上二楼,就听见有个老太太在哭喊:“我的小宝啊,可怜的小宝你要心疼死奶奶。”

病房里围了一群人,护士正在劝说其他病房的病人和家属不要聚集,病房里,周医生在给孩子做急救,李医生在做配合。

孩子是短暂的卡痰缺氧窒息,周医生处理之后给孩子输上氧气。家属见孩子情况平稳下来,这才松了一口气,枪口立马对准了周医生。

“这都住进来十来天了,医疗费花了上百元,孩子还是半点没好转,天天打针吃药天天发烧,你们这是正规吗?到底有没有个靠谱的医生能把孩子治好。”

说话的人是孩子的爸爸,全身疲态满脸怒容,话说得很不好听。几位医生只能忍着,尽量和他说明白,劝他转院。

“转院转院,孩子烧退不下来,时不时的就抢救,从姚县到省城要一两天,孩子半道上出了什么事,你们能不能负责。”

“这情况我们也知道,可是这孩子医院里能用的药都给他用了,烧一直退不下来,县医院的医疗设备不行,我们几人的技术也比不了省城大医院的医生,如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周医生心里不好受,当儿科医生的,被患者骂是家常便饭,她已经习惯了。难受的是看着这才五岁大的孩子一天比一天严重,她翻遍了病例,用遍了能用的药,就是找不到解决办法,这种无力感才折磨。

孩子的爸爸不能接受这个说法,满脸泪痕的妈妈却要更理智些:“县医院这边,不能想办法安排一趟救护车吗?”

没错,姚县就是这么穷,作为整个县城最大的医院,都没有救护车。周医生叹了口气:“整个县城,就只有政府那边有一辆小车,我已经问过那边的工作人员了,车子坏了一个星期,有个零件还没寄过来,供销社运输队的东风车要六天后才过来,其他单位只有拖拉机,根本去不了省城。你们如果有关系能找到车去一趟,我可以跟医院申请跟车,路上陪你们走一趟。”

这已经是她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若不是瞧着孩子又乖又可怜,且这孩子如果真的在医院或者路上没了,她本人也会受到影响,周医生根本不会做这么多。

“我们上哪儿去找车啊!”听了这个说法,孩子妈妈撑不住,呜咽出声。

遇见要命的急重症,根本不用考虑出不出手的问题。沈白露走到病床边上,见孩子满头大汗,便掏出手绢来给孩子擦汗,她是跟着李医生上来的,孩子家属以为是医院新来的护士,便没出声阻止。擦完了汗,沈白露就着孩子的手腕探起脉。

孩子奶奶和爸爸孩子和周医生掰扯,他们的意思就是孩子送到医院来,花了那么多钱,医院必须负责医好。他妈妈一直看着孩子,见了沈白露的动作想阻止,转眼又想,只是把脉而已,对孩子也没影响,万一这小姑娘真能看出什么来呢?满眼绝望的人,连虚无缥缈的鬼神都能抱以期望,自然也愿意给白露两分信任。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扣压着药品

孩子刚刚经过一场急救,脉象不稳,白露左右手仔细探了许久才停下:“这是过敏性肺炎”肺炎的症状很明显,过敏却很难看出来,因为皮肤上没有明显的过敏症状,但诊脉能诊出来。

这一句话出来,病房里几人都停下来,准转过来看沈白露。白露只是给孩子诊脉,哪怕家属这时候情绪不好,倒也没有出口责骂。

周医生对沈白露私自给她的病人诊脉也没有意见,能探出肺炎来,起码证明是真的学过的。此刻她像孩子母亲一样,巴不得有人能出来治好孩子,也不嫌弃沈白露年纪小,没有老中医的白头发,跟她说起了病例。

“孩子是很明显的肺炎特征:间断发热伴有咳嗽18天,以低热为主,入院时呼吸困难,无咳痰,没有呕吐腹泻抽搐等情况,当时我和莫医生王医生一起会诊,诊断为肺炎,但是用药之后一直反反复复,我们又怀疑存在过敏现象,当时家长也配合,这些天孩子除了肉粥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没吃,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县医院没有机器,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尽量控制孩子病情。”

白露又查看了孩子的鼻喉前胸后背,她大体能确定,这孩子就是过敏性肺炎,因为这样的病例她穿越后遇见过一例,也是三甲医院的朋友请她过去一同会诊的。

那个孩子才刚刚一岁半,发烧的时间比眼前这个还久,达到了25天,当时所有的化验项目都做了,孩子肺部阴影明显,医院一直按照肺炎的诊断给药,却不见好,支原体和九联等等都是正常的,常规过敏原筛查也没有问题。孩子家里颇有些底蕴,请了京城的专家过来会诊,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过敏性肺炎,比较罕见的大米过敏,因为孩子在病中还一直食用米粥,所以病情持续反复。

这个结论一出来,家属完全不能接受,觉得太荒唐了。可事实就是如此,这孩子母乳喂养到一岁,接着又是奶粉喂养,当时虽然添加了少量辅食,却是以深海鱼肉和蔬菜为主,当时孩子也病过几次,不算严重,医院没往这方面想。

这一次病发前,孩子开始食用稀饭,住院期间,也食用也米粥。会诊结果出来后,家长半信半疑的给孩子停了大米的摄入,加上医院用药,孩子很快康复。

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孩子并不是特例,有一小群人或轻或重的都对大米过敏,甚至还有人对阳光过敏的。

现在这个孩子的症状和那个孩子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