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59)+番外
投资合作本来是双赢的事情,但是某些国家却在这个时候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各种秘方。以合作为威胁基础换了一种方式开掠夺,许多药材遭到了大肆开采,其中一部分,甚至连苗都被他们移植走了。不仅要抢,抢了以后还想自己独家拥有,真是可恶至极。但那个时候没办法,国家和人民太穷了。
除此之外,水土流失导致山林减少,中药材一下子就紧缺起来,当然,还有利润问题也是极重的因素,种种原因加起来,人工种植药材成了主流。
化肥农药催生出了产量,质量却越来越次,爷爷说,同样的病症,同样的药方,他年前的时候一副药就能见效,后来三五副都不顶事。
白露不希望制药厂的药走上这条路子,所以她采用在山林里种植的方式,尽量让药材原汁原味的生长。药材里有不少是多年生长才得用的,短些的种下去两三年能收获,但十年八年才能收的也不少,别看改革开放还有好些年,时间真的不不多。
最重要的是,这事儿周期长,要是出了变故失败了,再想做就更难。所以管理人员至关重要。
上一次移植,白露亲自带人去,平日里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看村民们照顾药材照顾得怎么样。并且她按照村民们的工分表整理了一份药材档案,上面清晰的记载了每一天移植了多少株药材,最后成活了多少株。
但白露既然定下了要教徒弟、多培养人才这个目标,便管不了这件事情。这相当于工头的位置需要有威信,最好是熟悉药材习性,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行,木月管理一天两天的还可以,但时间长了她估计不乐意,只能再琢磨人选。
好在现在还是集体经济时代,且木家堡的人足够团结,虽然有那么一两个偷奸耍滑的,但是大部分非常认真,上一次落雨移植的药材成活了九成。白露可以慢慢挑,实在不行就先这么种着,她和木月多关注些,在寨子里培养一个出来。
女孩子们上了骡子,花了两天时间便回到木家堡。木昆阿爷老远看见马帮回来,早早把大门打开,这会儿刚吃过午饭,村里人不少,有些熊孩子还顶着濛濛细雨出来玩耍,马帮带了好些东西回来的消息一下子就传开。村民们看见一袋袋装得满满的粮食喜笑颜开,各自算着存了多少工分,准备明天就去找白露换粮食。
死气沉沉多年的木家堡越来越朝气蓬勃,村民们的日子有了期望,最近还有几个姑娘小伙子过来相看,想要嫁进来,木月乐得走路四面带风。白露也高兴,生存条件下,人类打猎食用野兽无可厚非。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如今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只要粮食来源稳定,村民们便会减少打猎的比重。人口的增多,代表劳动力增多,她现在就缺人干活呢。
寨子里来了新人,总要知会木年一声。马帮的人在卸东西,白露提起在省城淘到的宝贝和帮木年带回来的包裹,领着白晨和梅家姐妹去找木年。木年对白露热情,对外来人还是不喜,不过这是白露个哥哥和徒弟,她态度倒是比其他人好些,主动开口道:“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你那院子又是药材又是粮食的,怕住不下了,隔壁不是还空着一间吗,赶明儿收拾出来,给这几个姑娘住吧。”
想了想又加了句“往后你再收了小姑娘做徒弟,也叫他们住在那里。”这句话,便是表明了对白露收徒弟带人回来没有意见。
云华几个自进了木年的院子就噤若寒蝉,忠义堂这地方以前她们只在书上和电影上看到过,电影里那些土匪可凶狠了。也是到了寨子,她们才晓得木家堡的前身,听说是来见大当家,一个个拘谨得不行,就连白晨眼神都严肃了几分。此刻见这大当家这么好说话,竟然还给她们安排了住处,云华觉得木家堡的人实在太好了,激动得跟木年说了一串谢谢,老三泽兰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的递过去:“大队长,这是我自己做的,不值钱的东西,感谢您愿意接收我们来木家堡。”
木年本是不想要的,她一个老人家了,不亲不戚的要小姑娘东西叫什么事。但一眼就被帕子上活灵活现的小猫吸引住了眼神,绣的得实在太像了,那猫儿像能活过来一样。
白露只也围过来看,她只听说泽兰针线活做得好,云华倒是曾经说过,家属院有位奶奶教了她姐姐不少东西,她以为学得是做衣裳,没想到竟然是刺绣。她后世见过不少刺绣作品,在迷上汉服后,甚至在苏州那边定做了几套,都是老绣娘的手艺,价格贵的惊人,但技艺更惊人,其中一把双面绣团扇叫她爱不释手。白露有个家有小资产的朋友还打趣过:这种顶级的奢华,如果不是没钱玩不起,她还玩什么国外的奢侈品啊,就一套衣服都不用算配饰,多少个包包加起来才买得起啊。
泽兰的这副作品,针脚什么的跟那些绣娘没法比,可能人家的学徒都比泽兰绣的好,尤其是这是一幅绣在旧棉布上的作品。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灵性。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白露竟然能感觉出来。明明绣得不是十分精致,但你就感觉那小猫儿要活过来了。当然,这个不算精致是指白露在沉迷的那段时间上过不少非遗课,听过人家绣娘讲解什么是完美的作品。在普通人看来,泽兰这个真的非常好了。
想来泽兰的师父应该是精通刺绣的,可惜了,这孩子如果能好好跟着学,再过几十年说不定也有一番成就。但遇上这样的家庭,又遇上这样的大环境,确实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