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非人类侦查局(298)

作者: 十里烟花 阅读记录

现在他们从第15节车厢出发,朝着第13节车厢的位置走了过去。车厢刚才卸了货, 所以在车厢的地上还有一些残留的硬纸板,以及一些捆绑纸箱的白色塑料带子,这些东西散落在车厢地面上, 东一块、西一块。在往前走的时候,还会不时地踩到它们,发出细微的声响。

这里的每两节车厢之间都有一扇玻璃门,玻璃门上安装的有把手,需要拉上玻璃门上的把手才能够打开它。

连华走在左边,拉开左边的那扇门, 白辰在右边拉开了他自己跟前的那扇门。

开门的声音极轻,但是在空旷的车厢当中,听起来也十分响亮。拉开了玻璃门过后,他们又接着往前走,直到他们越过了第14节车厢,来到第13节车厢的这扇门外。

从门外瞧这扇玻璃门,并没有觉得它有哪一处特别,透过这扇玻璃隐约能看到车厢里面的环境,只是根本看不真切。

接着,他们拉开了两节车厢交汇的这扇门。

门被拉开,便看见了车厢里的环境。这里依然灯光明亮,只是这节车厢的两侧没有窗,所以从里面看不到外面,外面的人也看不见这里头。

这里面被清理得十分彻底,地上也没有被随意丢弃的纸壳子和塑料带子,仿佛在这之前,并没有一堆货物累积放在这里似的。

至于张十九所说的血色脚印……

果然出现了。

这间车厢并没有多余的物品,里面的环境也是一览无余,白辰便一眼就看见了地上的一排浅浅的暗红色的脚印,一道十分刺眼的印记留在地板上。

白辰有些惊讶地说:“这里果然有血脚印,张十九说的是真的。”

连华道:“没错,这脚印看起来是个成年男性,大概四十五到五十岁左右,应该还有一定程度的微胖。”

白辰的视线追随到这血脚印起始的位置,就在这节车厢左侧的一处围起来的一个长方体的封闭空间,这也算是列车上的一个小房间了,在这个小房间的上面挂着个小小的牌子,牌子上是三个宋体的汉字——工作间。

在这工作间的外面也是有一扇门,那是一扇没有上锁的推拉门。推拉门的下边,正是那血脚印延伸出来的位置。

“过去看看?”白辰道。

“好。”连华轻声地回答说。

两人一同往那个小房间处去了,白辰将那门栓一把拉开,并不费什么力气。

这里边的空间倒也不小,挨着左边车厢的地方是一扇宽敞的窗户,窗户下边摆着一张桌子,这桌子紧贴着车厢边上放着。桌子的下面还有空间,是从中间对半分的严丝合缝的两个柜子,柜子上还有两把锁,将柜门给锁上了。

血红的脚印最先出现的地方,也就是这张桌子底下,脚印是从这儿一直往外边延伸出去的,跟外面的那些血脚印刚好能够对上了印记。看来,这个血脚印的主人,的确是从这个工作间里走出去的。

只是,这么狭窄的一个工作间,除了血脚印之外,这里没有别的具有浓烈的血腥味的东西了。整个工作间到处都干干净净,没有染上一星半点的血腥。

而且这个工作间很小,也没地方可以藏人。

“这柜子还锁上了,打开吧。”连华说着,半蹲下,将那上锁的柜子给打开了。

左边的柜子里边是空的,而右边的那个柜子里面放着的,是好几件蓝灰色的薄薄的外袍。

连华将其中一件蓝灰色的外袍拿了出来,拿在手中轻轻地抖了抖,那件蓝灰色外袍便被展开。这看起来是一件还没有穿过的新衣服,衣服上很平整,也没有沾上什么脏东西。

白辰将柜子里边另外的几件也拿了出来,数了一下,说道:“这种衣服这里一共有三件,是工作服吗?”

“是的。”连华说,“但是工作服一般会在钩子上挂起来,比如就挂在这里的钩子上面。”

“也对。”白辰说,“就几件衣服,为什么还锁起来?”

连华道:“按说,工作服的确是没什么不能见人的。再看看吧。”

白辰刚打算将手中的这衣服给塞回了柜子里边,却忽然在这件袍子的口袋边上发现了一片黑色的羽毛。

将那片羽毛从衣服上取下来,白辰细致地看了看,对连华说:“这种羽毛,是多罗罗身上的。”

连华将那片羽毛接了过去,放在搁在灯光下瞧了瞧,说:“刚才还只是猜测的话,现在看这片羽毛已经能确认,就是他了。”

白辰听了,疑惑地问:“他?哪个他?”

“是一个能化成人类的多罗罗,名叫东山。刚才在车厢里看到人类脚印的时候,就觉得像他,现在加上这爪子的印记,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东山。”连华道。

接着,连华看向车窗外,说起在医院发生的事情来,“他在医院的时候,就被玄藤的穷奇攻击过,后来被他逃走了。”

白辰道:“如果他自由化成鸟类和人类,那他就有可能从这扇窗户外飞进来,然后再在这个工作间里变成人类离开。货车上的人本来也就不多,他趁着其他人没注意的时候,完全可以伪装从成卸货的工作人员离开这里。”

连华说:“对,很有可能。”

白辰捏着手中的外袍说:“既然他脚下已经有沾上了血迹,身上可能也沾上了不少。柜子里的这些外袍,就是他为了伪装成列车工作人员才准备的。而这根羽毛,就是他在换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来的。但是他太匆忙了,就没有发现。”

“没错。”连华说,“结合付文生家里没有外人从正门进去的情况,我觉得他应该从一开始就上了这趟火车,留在这节车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