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19)

小孩这几天一吃面就有荷包蛋,他想吃蛋就说吃面。

苏笑笑庆幸昨儿买了一把挂面,不用辛苦和面擀面条。说实话要不是有原主记忆,苏笑笑只能天天下馆子,因为她上辈子不会和面,也没炒过几次菜。在家哥嫂或父母做饭,在外就点外卖或者去店里吃。

鱼收拾好,苏笑笑又把两只螃蟹刷干净就准备配菜。

幸好院里有葱蒜。

苏母搬走那天不是没打过菜的主意。苏笑笑防着她这一点,苏母没法下手,所以院里的菜足够苏笑笑和团团过冬。

先用猪油煎鱼,然后鱼汤煮面,面出锅前,苏笑笑放青菜和一点蒜苗,最后又淋一点芝麻油。

鱼汤面很烫,苏笑笑和团团先吃螃蟹。苏笑笑把螃蟹里头不能吃的剔掉,一掰两半,递给团团。团团不敢吃,眼巴巴看着妈妈。苏笑笑掰一半跟团团碰一下:“看妈妈怎么吃。”

她咬一口,团团咬一口。苏笑笑觉着螃蟹鲜美,团团不这样认为,吃得直皱眉。

苏笑笑明知故问:“不好吃啊?”

小孩二话不说把另一半移到妈妈面前:“我要吃面!”

苏笑笑想笑,这孩子像谁啊。

“团团,明天去奶奶家好不好?”苏笑笑打算趁着这几日有空去会会张家人,能弄到钱就弄,弄不到钱借机撕破脸也好。

小孩疑惑,妈妈不是怕他被爷爷奶奶传染生病吗。

苏笑笑:“我说的是爸爸的爸爸妈妈家。还记得小叔和小姑吗?”

小孩记得:“小叔给我买糖,小姑给我买山楂片!”

“小叔和小姑比舅舅小姨好?”

小孩毫不犹豫地点头。

看来不能用对付刘大军等人的办法对付张家。先不说男主知道了会怎么想,团团也有可能把她当成恶人。

此刻苏笑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原主记忆中张家要钱也好,任由原主干活也罢,都很有分寸让人挑不出刺。偏偏苏笑笑现在回想起来又很不舒服,就像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上不去下不来。

第9章 意外顺利花钱免灾,你做得对

琢磨了许久,苏笑笑决定先礼后兵,让张家挑不出刺。

翌日清晨,苏笑笑和团团吃过早饭就乘公交车去供销社。

这年头酒不好弄,苏笑笑买一盒红太阳的点心,买两瓶麦乳精和两瓶水果罐头,又给张家小孩买一袋糖。

苏笑笑特意从家里拿个碎步拼成的包,看起来挺大的包塞得满满的。团团一看到这么多好吃的很是兴奋,非要帮妈妈拿。

苏笑笑递给他,小孩拎不动,一屁股坐地上。苏笑笑忍着笑把他拽起来,明知故问:“团团,咋了?”

团团要哭给他妈看,好丢脸呀,大庭广众之下啊。

苏笑笑见状赶忙抱起他拎着东西出去。

幸好原主常年干活力气大,她前世经常抱孩子不缺经验。

到外面,苏笑笑把小孩放地上:“妈妈拎东西,团团自己走行吗?”

小孩仍然有点尴尬,难得没有“妈妈妈妈”喊个不停,闷头朝公交站牌走去。

张家离苏家听起来远,将近三公里,其实很方便,不需要转车。

公交车停在张家所在的胡同前面,苏笑笑和小孩下车。

不久前中秋节第二天原主带小孩来过,团团记得路,下了车就往里跑,到胡同口就迫不及待地喊“爷爷奶奶”。

在胡同里聊天的大爷大妈朝胡同口看一眼就喊:“老张,大孙子来了。”

六十来岁的老大爷转过身,看到团团就露出笑意,可当他注意到团团身后不远处的苏笑笑,笑意凝固,接着跟没看见她似的蹲下去拍拍手等着接团团。

苏笑笑的视力极好,便宜公爹老张的转变她看得一清二楚,心说原主付出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张家人还不待见她吗。

难道因为邻居的那句“大孙子”?男主的弟弟张新民只有一个女儿。听张新民的意思不打算再生。那以老人的观念日后只能指望团团继承香火,可团团又姓苏,张家没法责怪啥也不懂的团团,就迁怒于原主。

苏笑笑越想越有可能。

以防自以为是先入为主,苏笑笑决定继续她的计划——先礼后兵。

到跟前,苏笑笑喊一声“爸”。老张挤出一丝笑:“来了啊?咋买这么多东西?”

邻居大爷嘴快:“买来孝敬你的!”

老张扯了扯嘴角,笑得很不走心,不咸不淡地说:“进屋吧。你妈在里面。”

老张两鬓斑白,今年六十周岁,月前从电工岗位上退下来,苏笑笑想起这些就提醒小孩:“团团,别总让爷爷抱。”

老张立刻说:“没事,我抱得动!”

得!又招人烦了。苏笑笑点点头,拎着东西进去。

小孩没发现大人之间的微妙,邻居们也没发现,误以为公爹跟儿媳妇平时就这么相处。所以团团要进屋,邻居打趣是不是去吃好吃的,接着就劝老张带孙子进屋。

苏笑笑进院,在院里纳鞋底的婆婆起身,看起来很热情,招呼着“来了”,接着又数落,“咋买这么多东西啊。”然而人没往前迈一步,典型的言行不一。

这就是原主记忆中的公婆一家很和善?跟刘大军等人比起来确实客气热情。至少会招呼一句,而不是像刘大军动辄大呼小叫。

苏笑笑把东西递过去。她婆婆很不客气地接过去,随口招呼苏笑笑去堂屋。

到屋里,婆婆打开看一下,大概没想到都是贵重物品,看起来便宜的糖也是奶糖,波澜不惊的神色终于有了变化:“怎么买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