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当权臣嫁太子(124)+番外

作者: 溟栩 阅读记录

陈升太轻蔑地瞥了她一眼,转过头去,一言不发。然而,他的沉默反而让秦楠清心中的疑惑减少一分,她越是坦率地谈论,关于某位殿下的嫌疑,似乎越能得到澄清。

秦楠清在心中轻叹,继续追问:“你以为保持沉默,我便无法查出真相吗?我已审阅过那些书信,字迹虽不至熟悉,却也足以辨识,再加上其中的避讳用语,你认为我真的查不出来吗?”

在秦楠清说出那句话之后,他抬起头,震惊地凝视着她。然而,很快他便恢复了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那又怎样?你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些书信完全可能是伪造的。仅凭几封书信就想定大人的罪,你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尽管陈升仍旧执迷不悟,认为无人能够定罪,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但在其他人看来,他的行为就像是忠诚地捍卫着他的主人。而这位“主人”,身份显赫,恰好与信件的发信人相符。

随后,秦楠清继续询问了一些关于账本的问题。或许意识到即便保持沉默也无济于事,陈升最终透露了所有相关事宜。至于他背后的主子,却始终一言不发。

经过这一轮的审问,秦楠清大致掌握了情况,现在一切取决于陛下的回复。鉴于此事涉及誉王殿下,她不敢轻率决定。

至于其他事项,秦楠清已派遣众多人员进行调查。不久,她的团队便彻底查明了事实。

公众对事件的“罪魁祸首”陈升极为愤怒,每日都有大量民众聚集在府衙门前,强烈要求立即对他执行死刑。然而,不论此事涉及誉王殿下,需要回京对质,还是所有死刑案件都必须将文书送至刑部复核,斩立决都是不可能的。

秦楠清命令加强府衙的守卫,防止过于激动的民众闯入。她这几日一直住在府衙,审阅了所有文书,对竟然存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感到震惊。

秦楠清迅速将郡守陈升的罪行呈报给陛下,并亲自在此继续搜集新的证据,决心揭露誉王殿下被诬陷的真相。

尽管反复搜寻,秦楠清却一无所获。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事实:誉王殿下似乎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面对眼前的证据,秦楠清感到头痛欲裂,心烦意乱。在前世的记忆中,她对唐愔的倒台知之甚少,只知道是她曾经推荐的人所为。现在看来,她自己竟成了推动这一切的关键人物?

如果当初没有发现那逃难至京城的一家人,没有继续追查下去,那么现在就不会有这些纷扰,也不会发现蜀中郡守与誉王殿下之间的勾结。但若不继续追查,那些无辜的百姓又将如何是好?

秦楠清面临了一个棘手的困境,若此事得到证实,那么誉王殿下无疑会重蹈覆辙,像上一世一样被贬为庶民。然而……

远在京城的唐成伊收到了秦楠清紧急送来的消息。在阅读完毕后,他勃然大怒,命令道:“来人,立刻将唐愔带到朕面前!”

外界无人知晓究竟发生了何事,但还是有人前往誉王府请誉王殿下进宫。此时,誉王殿下对所发生之事一无所知,向宫中人员询问,他们也显得茫然。

“殿下,老奴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陛下在收到秦将军的紧急消息后,情绪激动,命我来请您。您看这是否与蜀中有关?”

唐愔百思不得其解,这件事究竟与她有何关联。她只是听说,母皇大发雷霆,难道……

一踏入勤政殿,便有一个茶盏向唐愔飞来,重重地摔在地上,碎片四溅,滚烫的茶水不仅浸湿了昂贵的地毯,也溅到了唐愔的鞋子上。

唐愔迈步向前,跨过破碎的茶盏,弯腰行礼,“不知母皇急召女儿前来,有何要事?若女儿有何不妥之处,还请母皇息怒,女儿定当改正。”

即便如此,唐愔仍旧无法揣测究竟发生了何事,只以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周到,触怒了母皇。

唐成伊见她一副全然不知情的模样,怒火中烧,将信件扔在地上,命令唐愔亲自查看,“你自己看看,这是否与你有关?证据确凿,你让朕如何不怒?”

唐愔拾起信件匆匆一瞥,脸色骤然变得苍白,急忙跪倒在地,连磕数头,“母皇,陛下,女儿对此事一无所知,必定是有人蓄意陷害,恳请母皇为女儿主持公道!”

言毕,唐愔再次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情之真挚,令人动容。站在唐成伊身旁的人不忍目睹,劝谏道:“陛下,此事疑点重重,您看是否应派人召回秦将军,当面对质?”

秦楠清并未仅将那封书信送回京城,因为那样做只会使自己处于不利之地。因此,随信件一同寄来的,还有其他确凿的证据。

“你声称是秦将军诬陷你?她有何动机去诬陷你?你自己仔细看看,信件上的避讳用法是否符合你的习惯,这字迹是否出自你的手笔!”唐成伊将那些信件纷纷扔在唐愔脚边,让她亲自审视。

唐愔拾起信件,心中的震惊更甚于之前。信上的字迹无疑是她自己的,连那些特有的避讳习惯也一模一样。然而,她坚信自己从未撰写过这些内容,也未曾与陈升有过任何勾结。这必定是有人企图陷害她!

“母后,信上的确是女儿的笔迹和避讳,但女儿绝未写过这些信件。这些内容,熟悉女儿的人皆能轻易模仿。必是有人蓄意陷害女儿,请母后为女儿主持公道。”尽管内心充满恐惧和忧虑,唐愔在母后面前却丝毫不敢表露。

唐成伊望着跪在下方不断叩头的唐愔,心中也不禁对信件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但面对确凿的证据,她又不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