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14)
“端午家里不是剩了些糯米嘛,但没粽叶,我突发其想,用面皮把糯米包了进去,但粽子是放在水里煮的,面皮放到水里会变糊,那若是蒸呢?没想到被我试成了。”
苏若锦暗道,老天爷,我这样撒谎骗人会不会遭到报应啊!在无人的地方,连连朝天拜拜,这不是害人,这是传扬美食,让更多的人吃到美食,这是善举吧,老天爷肯定不会怪罪她。
苏大郎若有所思:“阿锦,是不是两个多月前,有一天节晌时,娘说饿了,你找了两小把糯米煮了用酱油调料拌成馅做成的跟石榴一般的东西?”
苏若锦笑了,“对,还是哥哥帮我烧的火。”
“明明像石榴,你为何要把它叫成烧麦呢?”苏大郎表示不解。
呃……这个……要死了,苏若锦也不知烧麦为何叫烧卖,她实在编不出什么谎话呀,这可怎么办?
就在苏若锦绞尽脑汁怎么编时,书同委屈的一瘪嘴,“咋我没吃到?”
苏若锦赶紧转移话题:“对不住啊书同叔,就找到两小把糯米,没做几个,我们没忍住都吃掉了。”
“大人也没吃到?”
“嗯嗯。”她如小鸡啄米。
悄悄瞄了眼苏大郎,那天一共做了八个烧卖,娘吃了三个,苏大郎与苏若锦一人两个,苏三郎年纪小,糯米不好克化,只给他吃了一个。
原本苏大郎只肯吃一个,说另一个留给爹,结果被他‘一不小心吃掉了。’
书同说自己没吃到,苏大郎为自己贪吃害羞不好意思了。
‘烧卖’名终于被岔了过去,苏若锦暗暗松口气,看来以后想要拿出一个新吃食,得先周全好怎么说才行啊!
连大人都没吃过这个美味,书同不觉得遗憾了,“要不现在你边教我们怎么做、边做些来吃?”
“当然没问题。”
有好吃的,还可以赚钱,大家伙的积极性可高了,连三岁的苏三郎都要帮忙舀面来和。
苏若锦见娘在门晒得时间挺长了,连忙先把她请进卧室,趁大家都涌去厨房,她低声道,“娘,这两个吃食对外还是你的食谱,要是有人追根问底,你就说为了孩子们,你自己创的,知道不?”
程迎珍点点头,“娘懂。”
一不能说从娘家带过来的,虽然早饭摊子只有几十两收入,但程迎珍知道,伯府庶子日子也不好过,要是被他们听到方子跟伯府有关,说不定会被他们夺了去,绝对不能跟娘家有关;
二不能说是女儿想出来的食谱,这些明明只有大厨才能折腾出来的东西,女儿才六岁,人们会认为她是怪物,会……程迎珍不敢想下去。
第13章 决定添人
可只有程迎珍知道,女儿三岁就坐在官人身边认字读书,官人书架上有关美食、地理、杂志类的书都被她翻遍了,有好几个食谱就是她从书中得来的。
女儿聪慧,所以才放心让她当家,只是看到女儿辛苦,她这个当娘的心里不是滋味,都怪身体不争气!一时之间,程迎珍内心五味杂陈。
传说最早的小笼包起源于北宋,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但苏若锦来大胤六年了,也见过不少早食铺子,还真没见过谁家卖过小笼包的。
小笼包的特点在于皮薄馅汁多,一口下去,那满足的滋味别提有多美了,但凡吃过的没有不爱的。
再来说说烧麦,又称烧卖,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形如石榴,皮薄馅多,软糯咸香,老少皆宜。
第一笼,苏若锦亲自上手,以上等白面发酵为皮,选取猪腿精肉为馅,用母鸡吊汤,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冻拌入馅内;
揪出大小均等的面剂子,再用油抹其表面,这样会使小笼的口感更好,包小笼包时手感一定要向上拉,这样皮才能薄,入口口感才能更好。
蒸好的小笼包一个个可爱小巧,惹人喜爱,用筷头戳破面皮,汤汁滑溜溜的冒出来,薄面皮,浓汤汁,嫩肉馅,诱人到极致。
吸一口,苏若锦仰头,就是这个味,真是太久违了,终于吃到前世美味,激动的差点流泪。
油灯下,众人见她吃的如痴如醉,都看呆了。
苏三郎年纪最小,第一个没忍住,伸手就抓桌上小笼包往嘴里送,吓得苏若锦连忙拿起小碟等着,“吹吹……慢点……”
刚一触碰,真烫,苏三郎年纪小,但不是傻,来回吹几下,直到不烫嘴,才送嘴咬上去……
“先轻轻慢慢的吸一口……对……就这样……”
在众人紧张且期待的目光之下,苏三郎终于吃完了一个小笼包。
苏言礼第一个问,温声细语,满眼都是笑意:“怎么样?”
苏三郎吧唧小嘴,“好吃,我还想吃。”
众人倏然放松,个个大笑:“哈哈……”
苏若锦人小,力气不够,只做了十个,除了程迎珍与苏三郎,其余每人一个,吃得他们意难平。
“早知道就不吃了,想吃又没得吃,被吊着的滋味太难受了。”书同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苏若锦嘴角一抿,直笑:“书同叔,董妈妈,余下的就靠你们俩了。”
二人立马保证肯定不负二娘子所望。
三天后,让杂货行代买的两副小蒸笼终于拿了回来,这三天里,苏若锦手把手教二人手艺,最后做的非常好的一锅送了左邻右舍,也让他们尝尝鲜,有人问起都说这是程迎珍想出的食谱。
为何送给邻人,一方面,自古有言,邻居好赛金宝,二个,也是向周围人传递食谱是程迎珍琢磨出来的信息,拿出食谱做生意,是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跟苏言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