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144)
赵、范两位小公子立在苏家小院门口,如竹似松,锦衣华服,即便在都是官吏之家的小巷子里,也很引人注目,巷子里的孩子们都好奇的围上来,苏家姐弟被两个华贵小公子举着,个个带着羡慕的笑容看向他们,他们也想被举高高,多好玩呐。
杨四娘仰头问道,“阿锦,他们是你爹学生?”
真是被臭三弟气昏头了,苏若锦彻底回神,小腿蹬了两下,“赶紧放我下来。”这么多孩子,她没有叫赵澜任何称谓,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赵澜像是反应迟顿。
苏若锦见他不放,又蹬了两下,漂亮的大杏眼盯着他,示意赶紧把她放下,这么多孩子看着呢,不好。
小娘子的眼珠子就差瞪出来,赵澜压着嘴角,像是终于反应过来,把人慢慢放到了地上。
范晏嘉见他放下小娘子,他也把苏三郎放下。
苏若锦又瞪了眼臭三弟,转头就笑道:“阿容,我家来客了,明天再跟你玩哈。”说完就去牵老实站在墙边的苏四郎,“走,阿承,咱们回家了。”
她带头回家,巷子里的孩子们见没热闹好瞧自是散去。
赵范二人跟着苏家姐弟进了院子。
杨四娘站在两家院墙之间,看小厮们左提右拿,好像两位小公子家又送了好多礼给苏家,她抿抿嘴,也经常有人到杨家送礼,可是母亲一次也没收过,都把送礼的人以各种理由打发走了。
娘说,送礼不好,那学生送夫子礼好吗?
家里有客人来,丁氏(吉妈妈)连忙过来抱苏四郎。
程迎珍朝二位小公子身后看过去。
范晏嘉拱手行礼:“晏嘉见过夫人。”
赵澜跟着行礼。
程迎珍连忙让二位小公子不要客气,又下意识朝门口看了眼。
范晏嘉笑道,“苏博士在国子监里还没回,我今天沾了小郡王的光早早出了国子监。”
原来是这样!
程迎珍要把二人迎到正堂,被范晏嘉拒绝了,“我们去书房,苏大郎在吧!”
“在!”
苏大郎就在这几天要去东山书院,东西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就等日子到了过去。
东山书院在京郊东山半山腰,山峦起伏,环境优美,清静宜人,很适宜建书院、别院这些。
苏大郎听到动静已经迎出来了,薛五郎跟在后面,大小少年们相互行礼寒喧,没一会儿都进了苏言礼的书房。
程迎珍问女儿,“晚上拿什么招待二位小公子。”
正月刚过,天气还寒,位于北方的汴京城还真没什么河鱼海鲜,除了肉就是鸡鸭,也是他们这些普通人常吃的菜式,那荤的就来八宝豆腐、咸烧白、咕噜肉、麻仁香酥鸭;素的嘛,冯老爹带来的木耳有,过年时买的干海带也有,那就来个木耳炒蛋、绿豆芽炒海带丝,还有冬天里最常见的清炒菘菜,汤嘛就来个清汤越鸡。
八宝豆腐是随园食单中记载的一道菜,传说对调养、减肥、细腻肌肤很有好处,前世苏若锦就钟爱这道菜,简直就是为女人而创,有笋、银耳、猪肚、海鱼干、香菇、豆腐等食材做成,既美味又营养,春暖还寒时正是吃它的好时候。
咸烧白,川人叫法,原料与做法实际上跟梅菜扣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腌制的菜将肥腻五花肉的油腻统统吸走,肉不腻了,菜也肉香十足,一块入口,肉嫩菜细、咸鲜回甘,滋味无穷。
咕噜肉,又名古老肉,是一道广式传统特色名菜,以精肉加调味与淀粉拌和制成一只只大肉圆,入油锅炸,至酥脆,粘上糖醋卤汁,其味酸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犹其是孩子们的,来了两位少年年纪不大,肯定也喜欢。
麻仁香酥鸭,选肥美鸭子处理好放到油锅中炸,面上浇油淋炸,至鸭子表面呈金黄色时倒去油,再撒上花椒粉,淋入芝麻油,取出切成条状,整齐的摆入盘内,乍一看,有点像烤鸭,金黄灿灿,集松软、酥脆、软嫩、鲜香于一体,入口难忘。
最后一道清汤越鸡,当然,在汴京城是买不到越鸡的,但不妨碍苏若锦用它做这道汤的名字,洗净处理好的鸡放在沙锅里小火慢炖,看上去清汤寡水,实际上,清汤鲜靓,原汁原味,不管在吃饭前喝一碗,还是饭饱足后来一碗,最是清爽宜口,喝上一口,都是满足的幸福感。
两位少年公子抱着小汤碗眯着眼一小口一小口停不下来,就连最小的苏四郎都抱着碗不肯放,小肚子喝的滚圆还哇哇叫要喝汤。
饭后消化,晚间冷,苏言礼书房放了火笼子暖得的很。
有客人在,苏若锦便不往爹的书房凑。
第122章 小吃中的王者(二更合一与加更5000字)
赵澜坐在书桌上首,一边听苏言礼考校苏大郎、范晏嘉功课,一边随手拿了本书翻着。
门外,厨房边上储物间,程迎珍母女俩正在装回礼,年前灌的腊肠、风的腊肉腊鸡,在特色杂货铺买的火腿、泡的山楂酒、酿的葡萄酒,还有冯老爹正月里刚带过来的菌菇,一整就是四大篮子。
“赵小郡王与范小公子各两篮。”
程迎珍让书同跟毛丫二人提出来,把礼送到二位随从小厮手里,“双管事、清管事,家里也没啥,还请你们不要嫌弃。”
“不嫌弃……不嫌弃……”
两个主子都是吃货,双瑞与清风来的目的就是蹭美味美食,最高兴的就是带苏家各美食,尤其是腊肠,放在锅里蒸一下就可以吃,既方便又美味,大家伙都爱的不得了。
双瑞甚至问:“苏夫人,这个腊肠能做些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