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京官之女养家日常(158)

作者: 冰河时代 阅读记录

“晓得……晓得……”

终于,把史二一家子弄妥了,苏若锦才放心,正要上自家骡车,被赵澜一把拉上了他的马车。

人小个矮的苏若锦甚至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就进了赵澜的马车。

书同看小娘子跟小郡王上车,内心一阵高兴,终于不要同史家三个孩子同车,挺好的。

刚上赵澜的马车,苏若锦还有些不自在,可是颠簸忙碌了一天,马车比骡车平稳舒服,晃着晃着,她便倒在毛丫的怀里睡着了。

赵澜拿了一张小毯伸过来,毛丫以为让她接过来给小主人盖,没想到他眼锋一扫,吓得她一哆索缩回了手,小郡王亲自仔细的给小娘子盖好了毯子。

平时总笑眯眯的双瑞此刻一脸冷肃,“不要乱说。”一副你敢乱说就让你消失无踪的样子,吓得毛丫脸色发白。

她低下头,只敢看甜甜糯糯的小主人。

赵澜盯着熟睡的苏若锦一直看着,刚刚盖毯子时,轻轻触到了小娘子,再次感觉到了那种软软糯糯让人无限心软的触觉。

第132章 焦虑

一连几天,书同都载着史二去东山,不是帮忙租住的地方就是把苏家以前用的家伙什送到文山街去,直到所有的都准备好,史苗氏才离开苏记去文山街卖早餐。

转眼又到三月三,苏家像往年一样驾骡车出行,却不是去踏春郊游,而是去郊外迎接苏家人到来。

苏家家信早就寄到京城了,苏言礼一直压着没告诉妻子儿女,一直到苏家老管事找上门,苏若锦才知道平江府的祖父祖母来京城了。

“爹,那你亲娘呢?”

“我没见过亲娘。”苏言礼的生母跟丁氏一样也是陪房丫头,嫡母为了巩固地位,把陪房丫头开脸生儿子,当时开了三个,只有苏言礼的生母生了儿子。

在苏言礼不到周岁时便生病去了,随着他在读书上显现天赋,另两个生丫头的姨娘悄悄在他面前说生母是被嫡母虐待而死的。

没有人不念母,但苏言礼就算听了两个姨娘的悄悄话,也没去刻意寻找证据,不是他冷血,而是嫡母与陪房丫头之间的身份之差,就算他有铁一般的证据拿到衙门也不见得生母的死能得到公正的审判。

但不管两位姨娘的话是真还是假,苏言礼还是受到了影响,那一年,他放下一切,背上行囊,借着游学的名头,游遍大胤朝,一边思念生母,一边寻找一个庶生嫡子的人生出路。

或许上天怜悯他从未享受过生母之爱,让他在科考上一路通畅终成两榜进士,且在最得意的年华遇到了阿珍,与她建立家庭生儿育女。

不管别人怎么看,对于他来说,国子监八品博士,这个官职对他来说正正好,既可养家糊口,又不需要营营苟苟保持他一颗文人初心。

可一想到要到京城的父亲嫡母,苏言礼总感觉平静的人生要被打破,他陷入了无端的焦虑之中。

苏若锦不是在巷子里疯玩,就是去铺子里查账、核账,就算有点空闲也是搞搞美食,一直没注意到他爹最近的情绪变化。

直到一家人坐骡车去郊外接祖父嫡祖母时,她才感觉到了异样,昨天晚上来的那个苏家大管事说,苏家人虽没到京城,但去年就派专门的人来京城置房了,苏言礼还住租房时,苏家人已经在京城买上三进三出大院了。

“爹是不习惯跟他们住一起,还是怕他们舍不得让我们搬过去住?”

“都不是。”

苏若锦小脑瓜子一转,“怕祖父以长辈的身份压着你把叔叔弄进国子监?”

苏言礼没吭声,算是默认了女儿的猜测。

“那小叔现在是举人吗?”

要是举人,苏言礼都不愁了,就是因为嫡弟自从十一岁考上秀才后连考九年都没考上举人,此次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国子监。

自从苏若锦穿到大胤朝,除了他爹升职考核,在书房见过爹写的生平经历中提到过苏家,平时他从来不讲平江府苏家之事,在以宗族为单位的群居社会里,像苏言礼这样关上门过自己小日子的年轻夫妇几乎没有。

国子监虽然是大胤朝最高学府,但其实这个学府不是用来保证进来的人都考上进士的,它培养人才没错,那是为皇家贵族、官宦世族培养人才的,每年能被州府举荐上来的没几个,就算是州府举荐上来的,也是各州府官员子女居多,寒门学子几乎没有。

第133章 怎么办

在京城的人一般都有除了我是城里人,其余地方都是乡下人的优越感,程迎珍到是没有这样的感觉,主要她婚前一直生活在压迫之中,婚后又因为社恐几乎宅在家里不与人交往,而苏言礼也不喜欢结交,也没让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外界,没受到这股气息的影响。

但当她看到苏家人时,内里还是很震惊的,他们穿着打扮光鲜亮丽,车马行李如此富足,竟比她娘家的日子看着都好。

苏言礼履历生平当中有提到苏家是平江府乡绅,苏若锦看到后,也想过多少家资才能称为乡绅,昨天晚上,苏家管事过来通知老爹今天早上来接人时提到已买三进三出大院,没想到见到真人,即便从南到北一路风尘仆仆,苏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富足安逸还是惊住了在京城低层挣扎的苏若锦。

看来除了苏言祖进国子监烦老爹外,苏家应当不会打秋风。

十多年未见,乍然看到在京城才熬到八品博士的儿子,苏德开有一阵恍惚,好像儿子昨天才从家乡出发来的京城,他的相貌竟没什么变化,还是那样文质彬彬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如果……他肯钻营的话,估计现在至少七品以上吧,比县太爷高,那他在家乡的面子是不是更好看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