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263)+番外
等到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大姐又承担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工作。一直到老二初中毕业才功成身退。
苗书莘给了她一笔可观的费用。毕竟她这儿不是正式单位,没法儿给人家发退休金。社保制度86年才开始,还是国企试行,直到93年才正式开始推广,这个时候大姐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了。想上都上不了。只能多给点补偿了。
后来她听说,因为帮她带大了两个孩子,大姐积累了非常好的口碑,后来应聘去了清大职工托儿所。一直干到七十多岁才回去颐养天年!
工资攒了不少,还学着苗书莘买了两套房,养老完全不愁。
她家两个孩子特别逗,是相爱相杀的典范!
当年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陈安然小朋友凑过来看了一眼,小嘴一扁就开始哭。
大家就开始哄她,还以为小朋友吃醋了呢,结果她说:“不要不要,弟弟太丑了,把他抱走!”
有那么一个月的时间,陈安然来看弟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用手捂着脸,从手指头缝儿里看人。直到弟弟长好看了,才改了这个习惯。
打从弟弟会坐,俩人就开始打架。姐姐用手推,用脚踹,弟弟爬起来用脑袋拱,用屁股撅,竟然能打成一团。
偏偏俩人还形影不离。
弟弟要跟着姐姐一起玩,姐姐就会说:“我不喜欢和小孩玩儿,你别跟着我。”
说是这么说,但是弟弟如果没跟上,她就会停下来等着,嘴巴不饶人:“我就说不带着你,你太拖我后腿了。”
如果弟弟不跟着她,她就会说:“陈安和,干吗呢?走啊!”
如果小伙伴来找弟弟玩儿,弟弟就会喊:“姐,快走啦,出去玩儿。”
后来小伙伴们都不来找他了,因为只要来找他,就必然会带上陈安然。而陈安然是个特别霸道的人,只要有她在,怎么玩、玩什么,都得听她的,不然谁都别玩。
有时候,苗书莘会想,他俩之所以形影不离,大概也是因为没有别的朋友吧。
俩人只要不碰面,就永远想念对方,张口就是“弟弟呢?姐姐呢”,展现出感天动地姐弟情。只要一见面,就开始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就连苗书莘给他们两个苹果,俩人都要拿着放大镜比较一下大小,然后开始抢那个大的。
但其实,老母亲在把苹果拿出来之前,是悄悄用精准厨房称称过的,两个苹果一克都不差。
但他俩就是能为了这两个长相上略有不同的苹果打半天,最后谁也吃不成。因为该吃饭了!
后来,苗书莘突发奇想,一个苹果分两半,一人一半。
他俩人就开始拿着工具测量。
苗书莘:“干吗呢?”
“我们量一量,怎么分是最公平的。”
小苗耐心等着他俩量完,然后按他俩的指示切。
再然后,俩人就眼疾手快的去抢同一半。
苗书莘:“……这就是按照你俩说的切的,一样大啊。”
两个人同时喊:“不是的,这半大。我们算的就不是平均分,而是一半大一半小。”
苗书莘:“……”合着你俩都想着分的不一样大,然后都去抢那个大的。
算了,爱吃不吃,她不管了。
她肯定是不会帮孩子断官司的。她要是把俩人挑出来的大个给姐姐,弟弟就会说她偏心。她要是给弟弟,姐姐就会说她不公平。
这是从陈知遇同志亲身经历的各种惨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陈同志总是看不得俩孩子又吵又打,试图当个和事佬。他是想着,这回给姐姐,下回给弟弟。但是俩孩子只看这回,他们既不管上回,也不管下回。
用他们的话说,做人要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都不必提!
陈知遇简直怀疑人生,活在当下是这个意思吗?
这话让苗书莘来解读,就是这样的:已经占了的便宜不可能吐出来,还没占到的便宜都是不确定!不管哪一次,我都不能吃亏!
狗屁的活在当下。
她劝老陈:“孩子的事儿,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只要不把狗脑子打出来,咱们就不用管。”
陈知遇表情复杂:“你这心够大的呀!”
苗书莘:“那你去啊,你继续去调解啊。”
陈同志秒怂:“算了算了,你说的对。咱们要是介入,反而坏了他们的姐弟情分。”
他扭头看了看打的上头的两姐弟,你踹我一脚我还你一拳,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回头拍了拍自己的良心。好像已经离家出走了!
第196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完)
大学期间,苗书莘还收到了南平生产队的来信,是大队长寄来的。信里说,唐桂花往南平写信,询问苗书莘的去向,他没回。后来,唐桂花又打电话,他也按照嘱咐说了不知道。
大队长这纯粹是邀功来了。
苗书莘给他寄了一堆京城特产,鼓励他继续保持!
78年以后,知青们陆续返城,有的人通过高考,有的人通过招工,还有的人直接请假回城,努力找工作,找到了再回去办理正式的回城手续。
但是朱建英和苗书莘都没有回来。
虽然朱胜利和唐桂花放弃了朱建英,但是养了这么久的孩子,偷走了家里那么多钱,一点贡献都没给家里做,就这么消失了,那怎么行?
还有苗书莘,小时候就能赚钱养家,现在这么大了,怎么说也比小时候赚的多吧?
所以,她又是写信又是打电话的,想和苗书莘联系上,就算给不了多,还给不了少吗?蚊子再小也是肉!能要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