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295)+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等到孩子们都去休息了,他才把家里的情况讲给他媳妇听。

陈东的爱人杨梅听完以后,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索性就不发表意见了。

“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她跟陈东说。

换了是她,一定抓住陈杏花暴打一顿,什么东西!大哥出门了,作为家里的长女,非但没有一点担当,还偷钱私奔?就算现在新社会提倡恋爱自由,也没有她这么不讲究吧!

杨梅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年她们村被侵略者屠戮,全家人,包括爹娘和哥哥姐姐,全都护着她。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后来被救之后,就一直跟着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想,如果是她,如果她还有父母可以孝敬,如果她还有一个小妹需要抚养,她一定会竭尽所能,去爱她的家人。

可是陈杏花是怎么做的呢?

人家端端把她当仇人,那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陈东非但不追究她,还帮衬她,小妹生气也是应该的啊。

不行,以后家里的钱她得看紧点,要是接济小妹就没问题,要是拿去给陈杏花,那多糟心。

可是偏偏,小妹不需要他们帮衬,说不定保持距离才是人家想要的。倒是陈杏花,以后可能还会贴上来。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女人的直觉就是比男人敏锐的多。

杨梅同志一点也没猜错。陈杏花后来屡次三番的写信来要帮助,大儿子要结婚,二儿子要找工作,三儿子要上学,一堆事儿,都需要大舅来帮忙。

上辈子,陈东竭尽所能的帮助她。杨梅不知道陈杏花做的事儿,把她当成丈夫唯一还活着的亲人,对她也是照顾有加。

可即便如此,当年陈东的儿子回老家插队,也没有得到这个二姑一丁点的关照,反倒时不时的从他手里抠钱抠票。张嘴闭嘴都是:“二姑家里难过,你家里富裕,就帮衬一下你的表弟表妹吧。”

陈东的儿子被他和杨梅教的过于正派,虽然直觉就不喜欢这个二姑,但是也从来没有跟家里说过,就怕惹得亲爹和姑姑不和睦,也担心爹娘因为他而争吵。

等到他插队回来了,陈东和杨梅看着儿子饱经风霜的脸,大吃一惊。

细细追问之下,才知道了陈杏花的所作所为。杨梅气的要死,但是也不好去找陈杏花算账。只是强势的要求陈东不要再继续帮衬她了。

这辈子,了解到事情真相的陈东和杨梅,没有再做冤大头。没有再源源不断的接济她,只是按照礼节随份子而已。

至于陈杏花在背地里如何咒骂他,陈东反正也听不见。

到了该下乡的时候,陈东也没有像上辈子一样专门安排儿子回老家,直接就让他在京郊插队了。比上辈子好过太多。

第219章 被抛弃的原配(23)

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65年。

说真的,从建国一直到65年,科研环境是很不错的。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学术专家,都在竭尽全力的搞研究,哪怕条件艰苦,也完全不影响工作热情。

这段时间,还发生过不少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事情。

比如,1957年,南方某大学的一位图书管理员被调到科学院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并且在66年动乱之前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但是,从66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

很多科研院所的工作都陷入停滞。

科研人员不是被下放,就是被隔离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二机部的工作也几乎陷入停滞。

顾老师开始有大把的时间待在家里。

他一向看得开,心情倒是没受影响。

沉迷工作那么久,总算有时间来陪伴妻子和孩子了。

顾老师还想办法弄来了一个杠铃,在家里举铁。才刚刚四十出头,顾老师就开始有容貌焦虑了。

他本来就比端端大七岁,偏偏他媳妇儿就跟吃了防腐剂一样,除了美的更有风韵,几乎看不到岁月的痕迹。

这让他危机感大增。

但是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对抗时光,老肯定还是会变老的,他只能想办法让自己老的慢一点。让自己即便是老了也是个帅老头。

据他20年的观察,陈端端女士除了看脸,还看身材。所以,可不得练起来嘛!

要陈端端说,顾老师纯属多虑。他已经比同龄人看起来年轻多了。

但是,对于顾老师的自觉,她身体力行的给了很多鼓励。

没办法,他现在全身肌肉越来越好摸了。

而顾老师,也借此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健身方法。

这样清闲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二机部的文斗武斗始终没有真正搞起来。

每次有人来找事,陈端端就先把找事的人的恶行写成大字报到处张贴。

这下子,他也没机会斗别人了,自己先被抓走了。

和心思比较单纯的科研人员不一样,这些来找事儿的人,普遍屁股都不干净,小辫子一揪一个准儿,证据一找一大堆。

没过多久,二机部这边就彻底无人问津了。

谁来谁倒霉!大家就都不来了。

二机部又开始悄悄的,有条不紊的恢复工作。但整体上比以往要清闲一些。

毕竟有些工作需要其他方面配合。而“其他方面”在搞斗争。

这年头知识分子都被吓破了胆,他们也不敢去对别人提要求,不敢去催人家搞快点。全都窝在二机部不敢动弹。

自己能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吧,走一步看一步。

有一天,顾老师和陈端端挤在一起看一份报纸。这年头的报纸上,刊登着很多断绝关系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