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501)+番外
“凤英,爸爸每个月给你寄20块钱,你好好的去下乡吧。行吗?”
别的孩子都能自力更生了,他现在手头宽裕,多给点是可以承受的。
这个条件听的医生护士都羡慕不已。谁家孩子下乡能有这个待遇啊?20块,哪怕不干活,也足够在乡下过的还不错了。
但是姜凤英并不满意!下了乡要面临的绝不仅仅是物资短缺的问题,她就算有钱,在乡下敢大手大脚的花吗?那她肯定是会被人盯上的啊,能有什么好?虽然她享受被人瞩目的感觉,也希望自己是最有钱日子过得最好最被人羡慕的那一个,但是“气人有笑人无”才是人之常情,单纯的羡慕是不存在的,她一旦成了最好的那个,必然会招人嫉恨。她不能去乡下做那个显眼包。
姜凤英:“爸,您别管我了。我不接班。就像我妈说的,我一接班,咱家日子都没法儿过了。”
姜妈还以为她想通了,高兴道:“你这么想就对了,你去下乡,爸妈每个月给你寄钱,就相当于给你发工资一样,你就是换个地方生活几年。我们在城里也帮你留心着,一旦有工作机会就马上帮你落实。”
姜凤英闭着眼不说话,心里却在冷笑。人在城里找工作都难,她下了乡以后,城里就算有工作也轮不到她。她妈这是给她画大饼呢。
姜凤英现在谁都恨,恨姜三,也恨她爸妈。
姜爸姜妈显然没有被恨的觉悟。等姜凤英输完液,姜爸就背着她回家了。他们都以为姜凤英想通了,现在不说话,只是心里还有点别扭而已。
回到家,姜妈给她做了一碗面汤,里面放了两个鸡蛋。
姜妈把面汤端到她房间里,放在床头柜上,叮嘱道:“你趁热吃了。慢慢吃。饿了两天,一次也不能吃太多,明天妈去供销社看看有没有熟食给你买点。”
尽管姜凤英不回应,姜妈一个人也把独角戏唱下去了,她摸了摸姜凤英的头发,说道:“凤英啊,不是爸妈不疼你,世道就这样,咱们也没办法。但是你放心,爸妈绝对不会让你受苦的。”
姜凤英点头,等姜妈走了以后,她吃了两口面汤,忍着心痛放下了勺子。绝食还得继续。既然老姜说了让她接班,她就一定要接!怎么能让老姜出尔反尔呢。
至于她接了班以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关她屁事!
第二天早上,姜爸姜妈又收获了一个昏迷的姜凤英。老两口子深深叹气,再一次把她送到了医院。
昨天的夜班医生正好下班,走到门口就遇上了这仨人。
夜班医生皱眉:“怎么了这是?昨天回去没吃点东西吗?昨天不是已经打开心结了吗?”
老姜面露尴尬:“昨天回去给她做了吃的,她也答应了要吃,结果今天早上一看,根本就没吃,人也昏迷了。”
夜班医生深觉这姑娘不懂得体谅父母,那么多人下乡呢,没见过这么能折腾的。这个病患的情况他刚才交班的时候就已经跟白班医生讲过了,也不用再多说。
陈筱竹来上班的时候,姜凤英已经又打上点滴,人也醒了。
送别知青
题外话:咱们写小说,参考了历史背景,但并不完全一致,当架空看就行。事实上,1969年下乡的知青特别多。基本上初中毕业就全都一锅端了。那个时候很多高中都停课了(不是全部,有漏网的)。从1969年8月下旬到9月中旬,北京站和永定门火车站(现在的北京南站)开出了多列知青专列,送走的就是初中生。那时他们多数是十六岁,有些同学上学早,就只有十五岁。
第369章 防火防盗防闺蜜(23)
她先去跟任大夫打了个招呼,才去看热闹。
这会儿还没什么病人,任大夫对这个机灵讨喜的小竹子还是非常喜爱的,挥挥手就让她走了。凑热闹是人类的天性嘛,这个年纪的半大孩子更是如此。
“回来跟我说说情况。”任大夫笑着说道。她跟姜家不熟,没理由往那儿凑,要不然,她也想去看个现场。平时姜凤英来医院,她要是赶上了,就能亲眼看到,赶不上,事后也会听说。这姑娘“名气”很大,是医院的热门人物。
最近这段时间,这个姜凤英和他们医院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见天儿的往这儿跑,在她身上发生的那些事,都可以称得上离奇了。
有一回竟然是被一根大木刺穿透了厚厚的衣服扎进了屁股。问起原因,就说是坐在椅子上,好好的椅子突然裂了。当时在场的人全都面无表情。椅子裂了摔个屁墩儿的情况很常见,但是像她这样被扎个血窟窿的,还真没见过。
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搁谁谁不疯,偏偏这姑娘就跟个没事人一样。
任大夫推测,姜凤英可能痛觉不明显,所以对于别人而言疼的要命的伤口,对她来说可能就跟蹭破皮一样。
姜凤英就在诊室旁边的一间临时病房里输液,她这种情况,不值当的安排住院。根据姜爸姜妈的口述,就是饿的嘛,没什么大不了。医护人员最近几乎和姜凤英天天见面,对于她身上的奇葩事儿见怪不怪,全都免疫了。
陈筱竹过来的时候,医护人员已经退了。姜爸姜妈都还在,正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走神儿呢。这会儿的医疗水平虽然整体不佳,但是医院里空房间不少,而且房间各个都很大。陪床家属也都有椅子坐。
陈筱竹先和姜爸姜妈打招呼:“姜大爷,大妈。我来看看凤英。”
老姜、姜妈:“筱竹来了。进来坐。”
陈筱竹之于姜妈,只是姜凤英的中学同学,外加偶尔在一起玩耍的邻居,以及近期经常能打照面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