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当满级大佬穿成小可怜儿(535)+番外

作者: 爱吃草莓的小橙子 阅读记录

杨文珍:“放心,他们没你想的那么脆弱。再说了,你看看咱妈那样,像是被气坏了吗?你再看看咱爸,他嘴咧的比你都大。”

杨文远看看了李晓西,发现她虽然吵架的时候跳得高,吼的嗓门很大,但是坐在那儿喝水的时候,心情看着不差,甚至还有点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想再吵一架?

再看看他爹,好家伙!他姐不说他还没注意到,今天一天他爹就是个哈哈怪啊。不管他姐和他妈怎么吵吵,他爸都是哈哈哈哈哈哈。

杨文远挠挠头,深觉吵架是门学问,他得好好学着点儿。

杨文珍觉得,这辈子的父母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不然她都懒得和她吵架,直接带着弟弟过上好日子,和父母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好了。

但是杨勇和李晓西,也是受旧观念所困,说到底并不是那种不负责任的坏父母。至少,在这个年代,砸锅卖铁供儿子女儿读书,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就已经比好多父母强出一大截了。至于原主上辈子的悲剧,李晓西有点责任,但也不能全怪她。

要杨文珍来说,他们姐弟觉得活得不自在,难道父母就活得自在了吗?说不定他们心里也深埋着不为人知的憋屈呢。

李晓西吵架吵得欢,大概也是一种情绪宣泄,平时都是她自己唠唠叨叨,孩子们低眉顺眼,但心里不一定就认同她,只是基于父母对子女天然的血脉压制,不得不顺从她而已。

说起来,李晓西大概也是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说的做的是对是错。毕竟时代变迁,总是会有很多新的变化,是窝在小村庄里没读过书也没见过世面的她把握不住的。她听着父母的话长大,思想上也沿袭了老一辈儿的观念,她自然而然的用这些观念来教育子女,但谁知道老观念能不能适应新社会呢。她心里其实也是没谱儿的。

如果一直没人反驳她,她大概也就一直这么过下去了,用自己的既定观念要求子女。但是现在,杨文珍雄起了!不断的用自己的思想来跟她碰撞,李晓西也在这个碰撞、争吵的过程中,三观不断的崩毁和重塑。

杨文珍等于给她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成长、与时俱进的机会。希望李晓西女士可以把握住。

至于她爹杨勇,脑容量有限,纯纯看戏乐子人,说不定就是单纯觉得吵吵闹闹家里还显得更有生机了点。要不然家里就是李晓西一个人的声音,儿子女儿都不爱说话,说的最多的就是“好”“知道了”“行”“听您的”。一天加起来也不超过100个字。

杨文珍看着弟弟呆愣表情下暗藏的若有所思,就知道弟弟的心思还是活泛的。

要一个叛逆的人听话是有难度的,但要让一个听话的人叛逆,就很简单。

就像听话是刻在骨子里的,独立思考其实也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只是被压抑了,需要一个唤醒的契机。

杨文珍就要做这个唤醒他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为自己而活。没有谁生来就该委曲求全。当然了,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是要尽。

不管是妥协还是硬杠,都是策略,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策略,而不是结果。

她给杨勇和李晓西吃了点强身健体的药。毕竟他们以后会面对一个终身叛逆的女儿了,没有个好身体可不行!

一天的相聚之后,就是一个月的别离。

对于他们这波捞着上学的农村孩子来说,真正和父母相伴的时间是很少的。六七岁之前,是放养状态,要不就是家里的老人带着,要不就是跟在父母脚边自己玩儿,或者就是村里游荡,一群孩子一起疯跑。等到上学了,小学五年,还能天天回家。初中就开始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高中一个月回一次家。等到高中毕业,要么就彻底回家,要么就彻底离家。

很多人在城里站稳脚跟之后,也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接父母进城团聚。

都是不容易的人啊!

杨勇和李晓西送姐弟俩离开的时候,很是依依不舍,千叮万嘱的。

杨勇:“在学校里也别太省了,该吃菜得吃菜,一定要吃饱了。”

李晓西:“别挑食,好吃不好吃的都得吃。要是有事儿就请假回家。别想着自己一个人解决。”

这个时候,姐弟俩都乖乖巧巧,说啥应啥。没必要让老两口子在家里担着心啊。

等到杨文远骑车带着杨文珍离开了,李晓西在后面嘀咕:“珍珍这一听话,我还真不习惯了。她咋不跟我吵了呢?”

杨勇嘿嘿笑:“你说的这两句也没什么可以吵架的地方啊。”

李晓西哼一声:“这个臭丫头,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杨勇:“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也挺好的。她读书多,现在还是当老师的,懂得肯定比咱们多啊。她说啥,你就听听。”

李晓西:“她懂得多。她为什么能懂得多?要不是咱俩供她上学,她能懂?小没良心,我供她上学,她懂得多了,回来跟我吵架!”

杨勇继续嘿嘿嘿:“我看你吵得也挺高兴的嘛。”

李晓西又哼一声,别别扭扭的说道:“俩孩子平时都话不多,大概是书读多了,懂得多了,不愿意和咱们聊天,看不上咱俩了。珍珍这臭丫头虽然跟我吵吵,但是也算跟我掏心窝子说话了。”

他们村里有的孩子,读书多了,嘴脸就不好看。回来和父母说话张嘴闭嘴都是“你们懂啥”,也不想想,要是没有父母千辛万苦的供他们读书,他们还不是一样啥都不懂。拽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