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路人甲的吃瓜日常(368)+番外
结了婚以后,沈诚就跟着文绮一块住到了文家,外面也不是没有人笑话沈诚是给别人家当上门女婿的,但沈诚觉得无所谓。
他家除了他都没有别人了,他去给文家当上门女婿怎么了?
不过结婚是结婚了,文绮和沈诚倒是一直都没生孩子,因为文绮去考大学了。
文绮和沈诚是七五年年底领的结婚证,说是七五年年底,但距离七六年元旦过年也没两天,所以说是七六年结婚的也没什么问题。
刚结婚两个人没打算要孩子,一是因为两个人都没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因为两个人工作都忙想先把事业上的事搞定好,再去想这些事儿。
所以两个人一直做着避孕的措施。
这一做就做到了七七年,七七年夏天那会儿,文绮就听说上面有意要恢复高考,她当时就有点tຊ意动。要不是因为高考取消,她原本高中毕业就是要去考大学的。现在听说有望恢复高考,她肯定是想要去试试的。就算考不上也无所谓,她就是想去试试。
她把心里的想法跟家里人说了,文立新和颜之芳不用说,他们俩举双手双脚支持文绮去高考。沈诚对这件事也是相当的支持。
他还特意去找人借了高中的教材还有辅导资料。
就这样,文绮从夏天就开始复习,等到后面十月份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的时候,文绮已经比同届的考生提前复习了两个多月。
恢复高考的消息就像是一场旋风,很是在胡同里掀起了一阵波动。
有子女下乡的第一时间就跑去邮局给子女信儿了,让他们早点复习争取考回北城来,就算考不回北城,能考上别的大学也好啊。起码可以不在生产队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就算留在城里没下乡的,大家这心里也不是一点波动都没有的。
十年啊,高考暂停的十年,藏着多少人的遗憾啊。广播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厂子里还有大街上,都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呢。
可是欢呼过后,大家伙又都冷静了下来。是,有高考的机会了,但自己真的能考上吗?这十年间,真的没把书本放下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连高中的知识点都记不起来了,更不要说参加考试了。
除了知识的掌握,还有家庭的负担。
虽然考大学不用交学费,学校还会给补助,但毕竟不能和上班的工资比,家里一家老小都等着工资糊口呢,真的要为了虚无缥缈的大学梦放弃工资、放弃家里人吗?
有人叹气放弃,有人坚定自我前进。
不管怎么说,十年之后的第一次高考还是在七七年的冬天准时进行了,准备了大半年文绮在家里人的鼓舞下上了考场。
第一届高考的题目并不算难,起码对文绮而言是这样的,两天考下来,文绮感觉都还好,起码没有那种被考“糊”了的感觉。
这次参加高考,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是场内场外的考生。第一天她去得早,在考场外面等了一会儿,这期间她见过皮肤黝黑看着就久经劳作,跟乡下种地老农没区别的老知青考生;也见过挺着大肚子,看着都快到预产期的孕妇考生;当然也有那种一脸稚嫩看着就是应届毕业生的考生。
高考结束后,文绮回报社就写了篇稿子,内容就是写这一次高考的感悟。里面有她对其他考生追求知识的敬佩、有她作为第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的忐忑、还有她对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参加高考的考生的惋惜……
杜时芳看完觉得非常的有代表性,立马就给塞进了第二天的报道里。
不得不说,杜时芳的眼光就是准,报纸一上市就引起了广大考生的共鸣。
那段时间北城报社光是收给文绮的读者来信,就收了两大麻袋。
杜时芳看着两大袋子的读者来信,都不想放文绮走了。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
杜时芳是真的很欣赏文绮,不过她同样的支持文绮去上大学深造,文绮录取通知书下来之后,杜时芳还跟文绮说过,她会保留文绮的工作,等文绮毕业之后,报社还欢迎她。
文绮很是感动,也答应毕业之后还会回报社。
这倒不是文绮给杜时芳画饼。
她确实打算毕业之后还回来,毕竟她专业对口啊。
是的,文绮这一次大学报的就是新闻专业。
她原本进到报社工作,只是为了找个工作不下乡,但随着在日报的工作,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更想要在报社发光发热,成为了不起的大记者!
文绮七八年二月份入学的,她考的就是北城大学,学校离她家就几公里,经学校的同意她办了走读,所以她上了大学以后的生活倒是也没有太大改变。
还是沈诚每天早上送她走,晚上接她回家。
只不过从送她上班变成了送她上学而已。
文绮她们这附近上了大学的,还有赵大妈家的小闺女和苏静怡。
赵大妈家小闺女也报名参加了第一届高考,不过她第一次没考上,第二年参加第二次高考的时候,倒是考上了个大专。
虽说是大专,含金量不如大学高。
但对赵大妈来说,已经是相当值得高兴地事儿了。
赵家为了庆祝这个事儿,特意办了一场流水席,还交代院里人,不用出份子,就来吃席就行。
还有隔壁院的苏静怡,其实说隔壁院已经不合适了,苏静怡七二年和季问枫结婚之后,就从隔壁院子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