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186)

锦娘正欲让陈小郎出去买些饭菜来,不料见到许氏身边的葛妈妈过来了,那葛妈妈正道:“魏娘子,我们娘子正请大家过去商议呢。”

“这一个月,多亏嫂子操持里外了,我是什么忙都没帮上。”锦娘道。

葛妈妈皮笑肉不笑道:“您这是说哪里的话,都是一家子呢。”

锦娘不知道许氏想找她们去做什么,但她大抵清楚应该是和赊欠的事情有关,若是分一些债务她们也能接受。

没想到许氏说的是竟然是别的解决法子:“方才要账的人上了门,都要到爹那里去了,说咱们不给,就闹到族里去,你们看看这……”

这话真假存疑,做生意的怎么敢跟世家大族斗啊,

七七都还没出呢,人家怎么可能就上门讨,锦娘觉得奇怪,但听蒋六老爷也附和道:“是啊,你娘原本吃药就欠了药房不少钱,今年十六郎成婚,公中本来就没钱了,如今这一场丧事办下来,就更多了。”

“正好有位蕲州的官员在京里做官,正寻摸宅子,他最是好风雅,愿意赁我们的园子。”许氏道了出来。

蒋六老爷道:“是啊,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说罢,蒋六老爷又看向蒋羡和锦娘:“就是要让你们俩委屈一下,搬到东厢房住去。”

“我和你哥哥也是怪不好意思的,都怪我们做哥哥嫂嫂的没本事。”许氏啜泣道。

锦娘见蒋羡不说话,遂道:“可是二进院的东厢就两间屋子,都是书房,我们俩怎么住呢?”

这个时候,蒋晏说话了:“不如让宣哥儿还是搬来跟我们住,你们夫妻搬到我们三进院的东厢房,这样倒是正好。”

“不必了,宣哥儿都这么大了,怎好还和你们住一处。”蒋羡已经听出她们是什么意思了。

锦娘当然也听出来了,许氏故意赊钱,就是为了今天,不让蒋六老爷卖那一百亩地,趁机拉拢了蒋六老爷,提前让姑姐住进来了,她们根本无处可去。

片刻之间,锦娘下了决断:“是啊,八哥真的不必了。我这肚子里还揣着一个,若是孩子生下来,就更要大些的地方了。不如我们夫妇搬到甜水巷住,正好我那里怕十六郎平日去那边找我,还帮他建了个书房。”

蒋六老爷和蒋晏夫妻都强烈反对,都说不成。

“这怎么行呢?你们这一出去,外面的人还以为你哥嫂容不下你们了。”蒋六老爷的确有自己的私心,蒋六夫人虽然去了,可他还有下半辈子,这一百亩地是他的养老钱,日后可不能什么钱都找儿子儿媳妇拿吧。

可他也希望儿子们都住在一起,这样才是家族兴旺之兆。

蒋羡笑道:“爹,您说什么呢。即便我们出去住,那咱们也还是一家子啊。”

许氏还要劝道:“十六郎,你们出去住,那就是怪嫂嫂了。”

“嫂子,你待我们如何,我们心里哪里不清楚呢。我们也就是出去暂住些时日,等来日家中债务还清,我们再聚也不迟。”锦娘道。

“那就说定了,等债还完了,你们就回来。”许氏“情真意切”的拉着锦娘的手道。

锦娘和蒋羡都一再保证只是去甜水巷暂住,如此蒋六老爷和蒋晏夫妇才松口,锦娘心道这虚情假意的功夫大家真强。

……

回到园子里,锦娘就吩咐丫头们开始收拾箱笼,她的嫁妆也都得拖回去,正好她还说效仿现代的家纺店,放一张床,铺上喜被褥子,让人家一眼看到就想买,如今打包回府正好了。

再看蒋羡坐在一边,有些心不在焉的,她上前抱住他的头:“怎么了?”

蒋羡苦笑:“真没想到八嫂打的这个主意,娘一死,亲人不像亲人,这个家也没了。爹那里据说也有人上门在说亲事,咱们的新房也要让出来了,真是世事变幻无常。”

“以后我是你的亲人,也是你的家人,什么人都会变,可我对你不会变的。”锦娘担心的看着他。

她以为蒋羡还要再伤心一会儿,不曾想他站起来对她作了一揖:“日后就拜托娘子了。”

第70章

甜水巷的魏小娘子绣铺时隔一个多月, 又重新开门了,但里面的陈设焕然一新,以前里面放的是榻, 现在放着床, 床上放着鲜亮的花开富贵的褥子,青竹的纱帐,帐子的横帘则是绣的牡丹。

前面原本的圆桌改成长案几, 上面放着几张绣着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牡丹花开的盖头, 还有红色的凤头鞋、云履,还有各色的荷包、香囊、扇套、粉扑、油拓等等。

案几的东边则放着各种挂起来的服饰, 褙子、裙子、上衣以及合裆裤等等。

再前面才放着小小的牙桌,桌上放的干果攒盘和茶水, 还有个伶俐的丫头专门在此点茶, 招呼客人。

中间的柜台比以前要矮了不少, 就像书桌似的,旁边放着绣架,书桌前放着册子, 册子上写着四时花卉、新婚衣裳这些。

书桌上还放着哥窑的花瓶, 瓶子里放的簌簌的鲜花,让这里看起来一片生机盎然。

刚进来的正是老熟人白娘子,她看到锦娘倒是很高兴:“上个月我过来你们还关着门呢,总算是开了。”

“我家中有些事情,再有就是店铺也要重新布置一下, 对了, 白娘子,这是我们新做的几件衣裙,您可以看看。”锦娘笑着让阿盈上茶, 又起身扶着肚子帮她介绍。

锦娘是做这些衣裳的人,自然也很会介绍:“秋日菊花开的极好,您看这件花蕊细腻,一朵花就用了三种针法,捻蓝紫丝线点缀,自有一番清雅之气。旁的衣裳穿上身很容易皱,这次我用的布料几乎不会皱,便是穿久了,也不会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