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252)

这般说锦娘也赞同,只不过她有些担心:“这些拐子们,可不是一个人,你要带足人手啊?”

“这你就放心吧。”蒋羡笑道。

他打拍花子的头一个是为了政绩,第二也是能够和本地大户卖好,毕竟那些拐子们偷的妇女都是那些生的漂亮好看的,但能够养的很好的,便是富贵人家的女子居多。后面这个理由他就没对娘子说,以免娘子对他的好印象破灭。

在娘子心中,他可是玉树临风、才学出众,心地善良,胸怀天下的好郎君呢!

过年蒋羡甚少在家,锦娘也难得不需要应酬,遂在家中看书做做针线,清静的反而很舒服。应酬过的人就知道了,头一次从家里出门,会觉得特别兴奋,但是这么出去好几次了,筵席菜色差不多,慢慢的就觉得还不如在家待着。

又因为功夫多,锦娘可以完全的功夫用来绣观音坐莲像,在绣佛像的空隙,就和孩子们说说话。两个孩子在一起是个伴,姐姐能讲故事给弟弟听,弟弟也很依赖姐姐。

筠姐儿真的是她的小帮手,有时候宁哥儿喊叫一声,她就会用食指放在嘴唇上:“嘘,咱娘在做正事,不许吵到娘。”

“姐姐,我是小猪,我会哼哼哼。”宁哥儿做怪样子。

筠姐儿再懂事也是个小孩儿,和弟弟学狗叫猫叫,吵的锦娘脑仁儿疼,让乳母丫头们带他们去别处玩耍,自己才能静下来。

这么一绣就是绣到元宵节,这般灯会,正是拐子出没得时刻,蒋羡早就设下埋伏,连抓十三起拐带案,从官家千金到乡绅女童,甚至还有男童不小心走失,几乎都被蒋羡一网打尽。

上次蒋羡从锦娘这里拿了三百多两,就是在下面打点,他手里自有一班人驱使,又有衙门的梅县尉想倚靠他,故而几位都头都听他的。

办下这样的大案,且连夜审问,拿到供词,安慰亲属,宋师爷又雇了些闲人在市井中传扬蒋羡的功劳,这传到侯县令的耳中更是怒火中烧。

打了拐子好不好,好!安慰受害者亲属对不对,对!

可这些只有我侯功才能做。

因此,他立马就把蒋羡叫了过来,劈头盖脸的训了一顿。

若是以前蒋羡必定唯唯诺诺,此时蒋羡先是认错,又笑道:“县尊,这吴县的安危,原本是我分内之事,我在来时,舅舅叮嘱过我,要我好生办些事情,否则绝对不饶过我。”

之前蒋羡一直表现的跟没依靠的寒门士子一样,侯县令曾经打听过,只知道蒋羡父祖都白衣,只有他弟兄二人同年进士,但也才刚初出茅庐。据说他师从黄学士,但黄学士早已辞官归乡,他妻室也是普通人家,连他外祖曾经是翰林,现在却早就过世了。

所以,侯县令并没有太把他当回事。

现下见蒋羡态度如此,侯县令不由问道:“不知县尉的舅舅是谁?”

“舅父正是三司使,和集贤相比起来差远了,不过新任集贤相的儿媳是我嫡亲嫂嫂的姐妹。”蒋羡微微一笑。

官场就是这样,你没后台都想抢你的功劳,但别人都不会这么过分,侯县令太蛮横了。

你是进士,我也是进士,你的后台是如今的集贤相,我蒋羡经营多年也不是没人。

侯县令再看蒋羡,和以前的柔顺不同,此时他乃一等衙内气质,他素来不苟言笑,有些下不来台。

又听蒋羡道:“县尊,我只想做些政绩来,早些回京。”

你做的这些事我不管,但你别碍着我的路,你侯功在这里已经是盆满钵满,舍不得走,我却是有追求的。

我要的是权,你要的是钱,大家互不干扰。

官场规定,欺老不欺少。侯功虽然蛮恨,却不傻,他想蒋羡想早些做出成绩离开,对他而言也是好事。

因此,侯功觉得自己憋屈的忍了回去。

……

被救的人家纷纷上门感谢,但他们送来的厚礼,蒋羡“忍痛”全部退回去了,就像娘子说的,头一年就收受贿赂,自以为自己做的小心,但万一被御史抓到,日后便是污点中的污点。

蒋羡还顺藤摸瓜,把这些拐子们的上线找到,又在一个窝点救出二十多个人,跑了的拐子则发了海捕文书。

此事大快人心,锦娘也欢喜不已。

自然也有哭笑不得的事情,被蒋羡救下的还有富商之女,那富商想让女儿进门做二房,服侍蒋羡和锦娘,还要陪嫁丰厚嫁妆以身相许。

据说蒋羡当场往后退了一步:“老员外,你这是报恩,还是害我?”

富商不解,这不是好事儿么?

蒋羡回来才对锦娘道:“明明是救人的好事儿,反而还要增添些风流,让我的名声都不好了。”

锦娘想此人是个事业脑,这事儿蒋羡要的是考评,若真闹出什么风流韵事,旁人大做文章起来,反而不美。

而蒋羡觑着妻子的脸色,才松了一口气,还好她信了,否则她若不信,觉得自己只耽于情爱,可怎么办?

第90章

阳春三月, 锦娘从驿站收到罗大的信件,剖开信里的夹层,里面还夹带着金梁桥铺子的赁钱和两个庄子的银钱, 一共是六百贯的。她甜水巷铺子的赁钱在五月份才能收租, 所以现下只有两处的银钱。

但这也够了,锦娘让蒋羡先去提钱:“我手里原本有四百两现银,如今家里送了六百贯, 咱们不如拿些钱在此地置办个庄子, 买些良田、果园。”

“咱们怎么又有这么多钱了?”蒋羡还想问锦娘,她之前不是说只有二百多贯要用一年, 到了去年年底才帮他买了一双皮靴,今年这就又有一千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