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36)

说完,她又把自己临摹的徐熙的红牡丹拿出来给蒋氏看,“这就是准备绣在抹胸处的,还有一处亮点是荷包,只不过那个是要等到衣裳做完再做,我就没有画上去。”

见到这朵牡丹,蒋氏其实心中有几分首肯了,她把纸放在一旁道:“我听说上次二少爷的竹衣是你帮忙修的?”

“是,上次翠纤姐姐去针线房,原本找了几人,她们没见过,正好我在一本书上见过,就姑且一试,没想到还真的做成了。”锦娘倒也不居功自傲。

因为表现的太厉害了,人家直接强迫你做妾,榨干你的才能,还没钱,年老色衰就赶你出门,她才没那么傻呢?

蒋氏见锦娘条理清楚,也觉得靠谱:“那好,近来你旁的活都不必接了,就做这件。”

“是,奴婢遵命。”锦娘道。

等锦娘离开了,蒋氏才觉得自己英明的很,方才那繁复的绣技以及珠服,若是拿到外面去做,工钱至少要十五贯,可自家针线上的人做,一个月不过一两银子。

另外一边,姑太太也让善姐替女儿做衣裳,她如今手头宽绰许多,倒不是旁的,还是老太太贴补,就拿这匹栀子黄的罗,就是老太太拿过来的。

她唯一记挂的便是女儿的亲事,有了充足的银钱,老太太许诺帮女儿出一份嫁妆,她再让女儿施恩这些丫头子,哪个不是服服帖帖的。

“底下配湖蓝色的三涧裙,您看如何?”善姐曾经偶然瞥过一次锦娘的图册,她见锦娘这样搭配过。

姑太太暗自点头,她不花一文就给女儿弄来个刺绣的高手,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女儿打扮的好,将来出去见人,若是被哪家富贵之人看上就好了。

只是她没想过她抢了蒋氏的人,蒋氏竟然那般翻脸无情,她的生辰,都不让女儿出去见贵客。老太太是她亲娘,但老太太早已不管事,也不怎么出门了,她客居于此,更无人请她,想到这里气闷极了。

便是穿了好衣裳,没法出门见客。

正想着,她又寻了几样不喜欢的点心,让人用盒子装了,去蒋氏那里走动。不曾想,走到门口,见到两位少年一齐过来,大一点的少年,身材颀长,相貌俊美,锦袍紫金冠,天生一股富贵之气,另一个还小一些的少年,竟然更风流俊俏。

原来这二位都是蒋氏娘家侄儿,姑太太想着蒋家一门官宦,富贵极了,心中一动。

第24章 危机的降临

“延哥儿,羡哥儿,你们俩个猢狲今日怎么来了?”蒋氏和娘家的关系很好,见到娘家侄儿都欢喜的很。

蒋延笑道:“回姑母的话,太太让我们俩送中秋的节礼过来,正好侄儿和羡弟一起来看看姑母。”

蒋延曾祖父曾任参知政事,祖父恩荫太常寺太祝,父亲也是靠着祖上余荫在闽中任学官,虽说如今一代不如一代,但蒋延是长房长子,未来族长,自然是不容小觑。至于蒋羡的祖父早亡,其父早年被长房养着,故而蒋羡和蒋延堂兄弟关系最亲厚。

如今蒋羡祖父母皆过世,父亲又远在闽中,所以他母亲打发他来送节礼。

蒋氏又问蒋延蒋羡哥俩的母亲如何,都说很好,正说着,见姑太太过来了,她眼皮一动,只笑道:“姑太太怎么过来了?”

“我有几样细点,吃着味儿不错,特地给嫂子送来,不曾想嫂子这里有客呢。”姑太太正打量着蒋家来的兄弟。

都是有女儿的人,蒋氏何尝不知晓这姑太太心中所想,若是之前,两边倒是相配,梅盼儿的爹好歹是进士。可如今梅姑父任上犯错都已经辞官了,姑太太家里穷的叮当响,老太太之前在姑太太出嫁时就陪送了两万贯的嫁妆出去,回来却连衣裳都不齐备,可见哪里还有什么嫁妆。

蒋家大房虽然如今未有官员出仕,却是极其殷实的人家。

再有,她和姑太太不和,也不愿意自家侄儿和姑太太的女儿扯上什么干系,故而只是笑道:“延哥儿,羡哥儿,你们给姑太太请安。”

蒋家兄弟立时又给姑太太请安,姑太太连忙赞叹:“果真好相貌。”又立时问他们年纪,得知蒋延今年十三岁,蒋羡今年十岁,当即夸了几句。

请完安,蒋氏就把两位侄儿打发走了。

姑太太见状,也只好向老太太打听,只道:“这俩孩子仿佛不是大嫂的亲侄儿似的?”

老太太笑道:“自然不是,这两位都是长房的,长房自从他家出了一位宰相之后,连着三代都是靠祖上余荫混日子,你说的蒋延还好点,其父还混了个学官,他将来是族长。那蒋羡之父本不好读书,还成日斗鸡走狗,其妻更是个悍妇。你嫂子她家是二房的,她爹如今刚致仕,可她兄长也不过是恩荫的官儿,侄儿们也没听说什么喜欢读书的人。”

女儿尾巴一翘,她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因而又道:“如今不过是几个富贵闲人,要我说还是找个年轻上进的举子,将来好生过日子。”

“娘,女儿呀倒是希望有这样的人,可是难找啊。”她去哪儿认识这些年轻上进,家境还殷实的举子去。

大哥有四个女儿云英未嫁,有好的,人家还留给她?

再者,她倒是嫁给一个进士了,可不上进不说,反倒是把她的嫁妆全部搭进去了,如今她宁可不要丈夫太上进,也有家境殷实些。

可惜蒋家这都好几代没怎么做官了,外头光鲜,里面未必好。

老太太倒是劝道:“你也不必急,盼儿年纪还不大呢。”

可姑太太怎么敢说实话,若不早定下来,等到大房的侄女们先定,妆奁先打,轮到盼儿还能有多少。是,老太太的确疼她们,前前后后她手里都拿了三百贯在手里花销,可要做嫁妆这些银钱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