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407)

如此劝说,蒋羡才歇了心思。

这次蒋放外放,周三娘子没有跟着去,毕竟她几个儿子都大了,有的可能要定亲,有的要读书,家中不能少了主母。

锦娘过去送了程仪,筠姐儿和她一起过来,正好见到了孙家一行人。锦娘和周四娘子素来井水不犯河水,面上随意客气几句。

这边筠姐儿和孙家两位姑娘倒是说的起劲,如今她们都长大了,也不是小时候那般。孙大姑娘心情也不错,虽说姨夫升官了,爹娘都唉声叹气觉得可以借东风说一门更好的亲事,但她觉得既然已经定下亲事,何必再更改?冥冥中自有注定罢了。

周四娘子仿佛觉得大女儿太过胡来,这次在次女的亲事上,她就想借着姐夫高升的东风说一门极好的门第。

因此四处逡巡。

孙大姑娘正和筠姐儿道:“你的女红越发好了,这帕子上的的双面异色绣可是一绝啊。”

“快别这么说,我娘还说我惫懒呢。”筠姐儿从三岁开始拿针,每年都要做针线,只是娘不许她熬夜,但不管怎么样,她的手艺集蜀绣苏绣所长,还学会裁剪,寻常绣屏风都不在话下。

会女红的人不少,但是精于此道的人不多。

孙大姑娘也会,但不太精,因为她娘说真正的主子不必要做这些,管家有专门管事的人,做针线有针线人,女子要读书有心性才好。

可孙大姑娘想读书的女子,也几乎都不能参加科举啊?但这话不好反驳。

娘说的很多东西如空中楼阁,道理仿佛是这样的,可是真正做起来又不是这般。就像蒋筠,一手好的女红,走到哪里别人都夸,关键是人家读书也不差,穿戴也实在是富丽雅致。

“这么说你们住在孟家对面?”孙二姑娘惊讶。

筠姐儿点头:“是啊,孟家也是近两年进京的,但是听闻是二三十年前就买下我们对面的宅子了,五进五间的宅子修缮了两个月呢,如今修葺的很好。”

在筠姐儿看来,孟夫人脾气大了点,但不是那种耍阴招的人。之前孟家三姑娘自诩可怜,但衣裳满绣的,夏日穿抽金纱,头上一应首饰俱全,可能孟二姑娘会更精致些,但是十根手指头还有长短呢。

可差距并不是很大,就如孟二姑娘嫁妆准备的是三百亩奁田,三千贯的嫁妆银,给孟三姑娘三百亩奁田,两千贯的嫁妆。

当然,孟夫人偏爱自己的女儿,给自己女儿添了一座两进的宅子,但她也是用自己的陪嫁宅子给的。

所以,她想孙大姑娘既然已经定亲了,自己肯定透露些给她听。

孙大姑娘听了暗自点头。

从蒋放家回来,几日后,又得去魏家一趟,这次就不好带女儿过去了。魏夫人秋冬之际,有些着凉,偏范氏儿子百日,虽说有王氏忙,但又怕她忙不过来,因此请锦娘上门帮忙。

锦娘先去魏夫人那里坐了坐,魏夫人笑道:“这一向少来了。”

“若是不结亲罢了,结了亲,反而是不自在见面。”锦娘倒是实话实说。

魏夫人失笑:“倒是这个理,七郎可惜不在,若不然常常让他过去请安也好。”

“七郎这孩子我们全家都喜欢。上回他姑父不在家里,小小年纪,不仅应对自如,很有家主的样子,嫂嫂教的真好。”锦娘深谙夸人怎么拣人家爱听的夸。

魏夫人果然是喜笑颜开,又问她:“筠姐儿在家做什么?近日总不见她。”

分明经常带出去玩耍,但锦娘还道:“都定了亲的人,怎么好到处跑。”

锦娘觉得在古代许多事情,就如同士子科举,戴着镣铐跳舞。就比如婚嫁一事也是如此,不能似申家女子那般有个性,也不能似邬娘子那般以教条为道德制高点,螺蛳壳里做道场。

魏夫人心里很赞同,时下女子太多不守规矩的,失了大家闺秀的教养。

二人刚说了会话,魏二夫人过来了,和魏夫人相比,魏二夫人脾气温软多了。锦娘想起当年周家的三位夫人,大夫人性情强势,二夫人三夫人脾气温软,如此妯娌三人都相处的很好。

但魏家长房里,范氏也有大家气度,王氏也还稳得住,自家女儿更不用说,不会轻易惹事,将来这妯娌三人不知又如何?

不时,便有客人上门,锦娘和魏家的亲戚也多半认识,毕竟也走动了这么些年了。

不过,还是有几位眼生,一问才知晓是宥夫人。宥家主要是因为魏七郎在他家读书,故而有些来往。宥夫人本来也堆起笑脸,但听说自己是蒋羡之妻,不知怎么笑容慢慢变淡。

申家如今与魏家关系匪浅,故而也是在提前一批过来的,蒋羡和申七姐的爹申子嘉关系不错,申二夫人带着申七娘过来时,二人说了好一番话。

申七娘还问起筠姐儿:“怎么不见丽卿过来?”

“家里还有她小弟呢。”锦娘也不好说定亲了就不好走动吧,因为打人不打脸啊。

客人迎完,锦娘借着出恭,和游妈妈聊起天来:“最近家里如何?”

说罢暗暗递了一只金锁给她:“拿去给你家孙子戴着玩儿吧。”

游妈妈道:“大郎君最近倒是不怎么提外室的事情了,关在家里读书,但是在家里也不算消停,宠了个丫头,被大奶奶打了几鞭子赶出去了。”

锦娘暗自点头,又听游妈妈叹了口气:“这大奶奶还好,六奶奶就厉害了,她自己要做贤良人,非把身边的人开脸,六郎君不去她就说六郎君陷她不贤惠之地,六郎君去了,她又秉持家法,狠狠惩治了那婢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