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宋小丫鬟(85)

罗玉娥把火盆往女儿这里挪了挪:“你有了筹算,我们也放心了,年货我们都备下了。”

“嗯,家里的事情都请娘安排,日后咱们家肯定会蒸蒸日上的。”锦娘笑道。

又说冯胜那边听到莹娘要买宅子的事情,也是对荣娘道:“这也太冒险了,步子跨的太大了,谁不是小宅买了再换大宅的,她才那么点钱就想一步登天了。”

“我也这么想的,她怎么借了那么多钱啊,我想都不敢想。”荣娘觉得都有点害怕,但不知怎么又觉得这些堂妹们似乎一个比一个冲的厉害。

冯胜饭还没吃几口,就听人喊,他连忙起身对荣娘道:“晚上我要去几户人家,就不回来了,你带着麟哥儿先睡。”

也别说冯胜钱挣的多,但他也是很辛苦,夜里上门看诊几乎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熬夜回来,早点干脆就在外面吃了回来。

荣娘只好道:“好歹把饭吃了走啊。”

“不吃了。”他赶紧去拿药箱,他一个外乡人,要在汴京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哪里能停下脚步啊。

屋子里寂静的可怕,又只有她和麟儿了,小孩子这个时候都已经睡了,就又只有她一个人了。出去又不能出去,在家中又寂寞无趣的紧。

其实她根本不需要冯胜这样拼命挣钱,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隔日是腊八,荣娘亲自熬了腊八粥后,就让车夫去臭水巷,毕竟她两位叔叔都在那儿。只是没想到二叔家里,也买了新的驴车,她过去的时候,二叔正取下车套,牵驴进门。

“荣娘来了。”

只见二叔母走了出来,她鬓边簪了一朵绒花,耳朵上戴着珍珠耳坠,绿色大布袄配着挑线的红裙子,倒似和往常不一样了。

荣娘赶紧笑道:“我是来送腊八粥的,怎么叔叔买了驴车么?”

罗玉娥道:“还不是我们锦娘出钱买的,若没个车出去也不方便啊,到时候锦娘去文绣院上工,扬哥儿要读书,都得要车接送才行啊。”

荣娘惊讶:“锦娘这么快就已经找到差事了吗?”

“那还有假,文绣院的差事比在别人家做女使可是强太多了。”罗玉娥提起来嘴都笑的合不拢。

二房宅子不大,却收拾的温馨,厨房里烧着汩汩的热粥,堂屋的小厅放着几样细点,二叔母还从铁汤瓶里倒了热水泡茶给她喝,不一会儿,锦娘也出来了。

锦娘在家中几乎没什么打扮,穿的粉色半旧不新的厚袄,底下穿着绵裤,外面罩着一条碧色三涧裙,皮肤倒是变好了些,只是还有黑眼圈。

荣娘拉着她的手道:“怎么考上文绣院也不与我们说一声,正好我们也该上门道贺的。”

“又不是什么当官作宰,或者中了进士,哪里还要专门去说。”锦娘陪着说了几句。

荣娘又起身去了三房,锦娘则尝了尝荣娘送过来的腊八粥,然后对她娘道:“大姐姐熬的烂熟的,还挺好吃的。”

“恐怕熬了一晚上呢。”罗玉娥也吃了一口。

锦娘摇头,又进去打络子,她做了一对红梅荷包,灰色的亮面缎子上绣的是红色的梅花,底下是绣在缎布上,上面衔接则是用贴上去一根做的黑枝红梅,络子也打的是梅形结。

这等红梅荷包很适合年轻的少女佩戴,接着她又在家赶紧做了一对富贵些的古钱纹腰圆荷包,当然这缎子是周家带出来的,前期自己的投入也不少啊。

做完两对荷包,次日他就等爹送了弟弟去学堂后,爹娘一起送她去锦绣阁。

本来按照流程,她把荷包放那里卖,若是有客人看上,锦绣阁就会跟她签契约,锦娘想的是正值冬日,梅花的肯定好卖,自己等上月余就行。

“陶掌柜,这是我绣的荷包,若是有人看上,您就去臭水巷往西边数第六家,让人带个信给我。”锦娘道。

陶掌柜本是漫不经心,但见锦娘的荷包的针脚花样竟然都很好,正欲收下,罗玉娥自然帮女儿壮威:“掌柜的,我女儿可是文绣院的绣女,非同一般的绣娘。”

“原来是文绣院的绣娘,本来我见你针线活好就想签下的,如今正好了。”陶掌柜就更没什么担心了。

锦娘还把自己新做的木牌给那掌柜看,如此签下契约就更顺利了。

她们的这张契约不是雇人的契约,只是买卖如何分账的契约,然后锦娘所要的衣料、丝线、配饰全部可以在锦绣阁拿,但锦绣阁有的只是些基本的布料,要去外头的布店买的话,得拿条子报账。

锦娘去锦绣阁库房看了一下,这些料子太稀松平常了,没什么新意,她又带着爹娘去布庄寻了几尺好料子。

回程的路上,罗玉娥一直看着女儿,见她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与人说话也都能切中要害,且滴水不漏,女儿这三年的变化可真大啊。

锦娘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反而道:“自个儿单独处理的事情多了就懂了。”

即便是宋代,街上做生意的女子也有不少,因为上午的功夫全部拿来办事儿,锦娘又提议在州城北的八仙楼用饭。这八仙楼是正店,门口用彩色绸帛结扎的棚架,上面用花鸟、流苏装饰,很是气派。

在这样气派的地方,魏雄脚下生怯:“咱们还是回去自己烧火吃算了,何必糟蹋这个钱。”

“爹,都来了,就进去吧。一年到头省来省去,自个儿不吃,指不定钱又去哪儿了。况且这几日接连好事,我又进了文绣院,还和锦绣阁也立了契,都是好事,怎么就不值得庆贺一番啦?”锦娘虽然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是也希望自家爹娘能够多长见识,如此才不怵别人,同时也能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