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139)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粮食没漏,晒的各种菜干、果干、鱼干都安好,买的饴糖和晒的、买的蜜饯也安好。

万幸姜姀醒得早,老鼠还没来得及下嘴,就被他们赶跑了。

虚惊一场,姜姀松下一口气来。不过这事儿也提点了她。

接下来的粮食不能再在地上放着,都得挂在椽子上才安心。

怕半夜里老鼠卷土重来,她把先前从屋子里拆下来的草绳都用上,挨个在麻袋上打上结,再像先前那样甩到椽子上吊着。

收拾了好一阵,才将地下放着的粮食都挂上去。

看着半空中晃悠悠荡着的粮食袋子,姜姀放下心来。

总算不用担心粮食被老鼠吃掉了。

隔日一早爬起来,她便将外头放着的碗筷锅具,都捧到溪边去洗。

就怕昨夜里老鼠碰着哪儿,保险起见,还是给它们挨个涮一遍,才叫自个儿放心。

至于那些不好挪动的,譬如置物架、床腿一类,便用抹布蘸了水,仔细地都擦了一遍。

这样一趟忙活下来,她才彻底心安。

绕着屋子走了两圈,好在只找到一个鼠洞,就是昨夜里发现的那个,便用黄泥将洞口糊上了。

只是堵鼠洞这个行为治标不治本。想了想,鼠患自古有之。脑子里除了现代的鼠板、鼠夹,没有什么别的法子能根治。

便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走一步看一步了。

值得庆幸的是,昨夜里盛着黄豆的陶盆是在灶台上放着的。那样高的地方,老鼠爬不上去。

要不然糟蹋了那么一大盆黄豆,她今日怕是得心疼到滴血。

拣起一颗黄豆看看,豆子已经泡开了。上头发出了细小的芽,一看就泡得很到位。

灶坑里添了把柴火,锅里备着半锅水。姜姀将蒸架放到锅里,又将陶盆里泡好的黄豆悉数倒上去。

蒸豆子的时间不能太长。以这大铁锅的火力,蒸个不到半个时辰就够。

揭盖以后的豆子腾腾冒着热气。她腾出来一个竹簸箕,用开水烫过后,将豆子都铲进里头装着。

竹簸箕就搁在凳子上。等上头的黄豆不再冒热气,她撒了半袋面粉进去,将面粉和黄豆拌匀,之后便找了快晒不着太阳的地儿,放在晒架上长霉。

做酱油是个大工程,没个小半年都熬不出汁来。这一步便到此为止,后续要等霉曲长出来后再说。

姜姀伸了个懒腰,爬上土坡,来到地里瞅了瞅。

油菜苗还没发出来,一旁的杂草生命力旺盛,都已经冒尖了。

她避开撒了油菜种子的土包,将边缘的杂草挨个拔除。

又掐了一把地上的土,她捏在手里,摩挲着捻开。

土壤发干,在手里一捏就散。

那日的雨虽来得及时,却也只下了整一日。对于这种久旱的天气而言,杯水车薪。

她来到溪边,打了一桶水上去,用竹筒舀出来淋在地里。

小果从鸡圈跑来帮忙。她刚刚给了两只母鸡喂完了食,又给他们添上了干净的溪水。当然,也得到了回报,从窝里掏出来两个热乎乎的鸡蛋。

姜姀带着她一道浇水。走了好几圈,才将整个油菜地泼了个湿润。

等最后一桶水泼完,小果抬头看了看天:“娘,我饿了。”

抱着孩子从坡上下来,姜姀一头钻进了灶房。

半个时辰后,鱼肉菜汤各占一盘,在桌上次列摆开。热热闹闹,就跟吃小席似的。

这趟做的

菜多。没吃完的那些,便用盘子扣起来,留给黄昏继续。

今日午后,还有的忙活呢。

晒过整一日的野菜,终于到了可以装坛的时候。

姜姀将菜叶子一片片剥开,在每一棵菜上都均匀地抹上了盐,之后挨个丢进酱缸里。

宋衍学着她的样子。

这活计十分考验耐心,要抹匀,还不能一抓一大把,不能把叶片中间的任何一个缝隙给落下。

他这阵子的耐心可真是被姜姀给磨出来了。

好在他自己乐在其中。能和她一道坐着,就算什么话都不说,他也是高兴的。

见盐抹得差不多,姜姀抬起头,张望了下:“宋郎君,去找块石头来吧。”

又是石头。他心里嘀咕了一句,嘴上却服软:“要什么样的石头?”

“只比缸口小一点儿的石头。多来几块最好,能塞进去就成。”

宋衍咽了口唾沫,这可比小石头难找得多。山溪边上多的是鹅卵石,却没有如她所言大成这样的石块。

但既然姜姀发话,他还是得照做。

于是点了点头,爽快地应下:“好,我去找找。”

宋衍到山里这么些时日,还真是和石头杠上。大的小的宽的薄的,都被他挨个翻了个遍。

只是眼下看看,要想找到姜姀想要的那么大的石头,还得往上游走走。

在姜姀的目送中,他逆流而上,消失在视线中。

姜姀将剩下的最后一点车前草抹上盐,放进酱缸后起身,走到溪边洗净手。而后爬到坡上,走进了竹林里。

又采回来不少箬竹叶,她将叶片在溪水里淘洗干净,摊开来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会儿。

宋衍去了许久才回来,捧着两块巨大的石头。等走到时,整个人憋得面色通红。

姜姀伸手要接,被他扭身躲开:“太沉了,你吃不消的。”

等他把石头丢在溪边,姜姀舀了几瓢水,将石头表面的灰土洗净,和箬竹叶一道,继续放在太阳底下晒。

风里干燥,太阳又炽烈,湿水的石头很快被晒得干透。

她笑着同宋衍打趣道:“把石头搬过去,和把酱缸搬过来,你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