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6)

作者: 炽柳 阅读记录

这个朝代铁器刚从官家手里脱管,虽在坊市里流通,价格也比从前作官货的时候降下来许多,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依旧贵得很。

“不如到时候从剑门刀定起,两家一起出钱,刀具也一起用。正好咱俩做竹编手有快慢,用刀的时候并不冲突。”

兰英婶并未提出反驳的意见,只点头说好。

姜姀又补一句:“在凑到买刀的钱以前,我可能都得在您借用篾刀和锯条了。我想着,到时候下山那会儿,咱们做的竹簸箕也不要分开卖了。不管谁手快手慢,卖簸箕挣回来的钱

都五五分。阿婶觉得这样可好?”

“五五分?”兰英婶蹙起眉头,“那可不行。”

姜姀以为她嫌少,毕竟这阵子都在她家吃喝,工具也是借用她家的,五五分的确显得自己小气:“那就四六分,您六我四可好。要没您家的篾刀,我想做簸箕还做不成嘞,我少拿点也是应该的。”

“不行。”兰英婶的语气愈发急厉。埋头吃饭的小果被吓一跳,抬起脸来,怯怯地看着正对话的二人。

“说起来,你是教我提升手艺的人。要没有你,这些簸箕如今还只是一堆竹条呢。到时候得收益,我拿三你拿七都不过分,怎么能五五分呢。”

姜姀一怔,没想到她说的不行是不行在这里:“那我可要说不行了。您看我们,吃了您家的粮食,又吃您家的肉啊蛋啊,这些哪样不是钱。辛辛苦苦好一顿劳累,总不能让您亏了去。”

苦笑一阵,兰英婶道:“你这丫头真是,事事都算得门清。咱们山里人不讲究这个,没必要非把咱两家撇得这么清。怎的,我就是喜欢你们俩,想给你们吃,想给你们用,你们要不赏这个脸,我还浑身不舒坦呢。”

“是啊阿姀,你就听叔一句。我还指望着小果帮娇娇康复呢,你要非在银钱上给咱两家分得太清,你叔我,还有你阿婶,都是要寒心的。”

这俩人一唱一和,字字句句都是为她母女二人考虑,说得姜姀眼泪差点要往下掉。吸了吸鼻子,姜姀清嗓道:“那沈叔,兰英婶,咱就按先前说的,五五分吧。这回先试试水,要卖得不好,或者卖完后您两个有什么别的想法,咱们日后再商讨。”

拗不过她,兰英婶只好退一步道:“那行吧。这次就先试试。你要是觉得分少了,随时跟我们说,千万别客气。咱们家别的什么都不求。只要能踏踏实实,吃个饱饭睡个好觉就成。”

心上一阵轻颤,姜姀把头埋到碗里,大口大口地把盛得满满的豆米粥给扒完。

第15章 下山

时间倏地走过三日。这三日里,姜姀每日花一半时间练习爬树,另外一半时间用来做竹编。

兰英婶则是专心做她的竹簸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竹编这东西,学了个门道以后靠的就是手熟。姜姀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大瑨朝属于历史洪流中的哪一截,但竹编本就是从古时候开始一路传承到现代的东西。工序上按说大同小异,无非是用的工具上有差。

而今既缺少工具,那只能等她做的量多了,摸出个手感来,才能一日日感受着进步。

但这趟下山,光有竹簸箕肯定不够卖的,总不能家家户户都在这个时候需要竹簸箕。于是她在兰英婶做竹簸箕的同时,利用有限的工具做了些竹筐和背篓。

而先前兰英婶做的那两个卖相一般的,未免影响她们这次做营生的口碑,便由两家人分了留着自个儿用。

又用剩下的竹篾边角料做了几只小孩子玩的竹编蚂蚱,给小果和娇娇一人留了只玩,其余的都打算下山的时候挑去卖。

转眼做好的竹簸箕越垒越高。姜姀眼瞅差不多了,便叫了声停。

数了数,这几日一共产出竹簸箕十五个,竹筐八个,背篓两个。

仅这两个背篓就花去一整天时间。这一带人喜欢用背篓背孩子,所以她做的时候格外小心,还刻意做了个篾尺用来给背篓收缝,生怕哪里扎得不够严实。

再就是背篓那两根背带,工具有限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竹丝不够细密。光用竹篾的话,韧性和舒适性上都会有所欠缺。

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她在做背带时把藤条编了些进去,这样韧性足够,承重力也比原来的纯竹编背带大得多。

这日清点完成品,晡食时候,两家人又合在一起给竹编商量定价。

“原先我做的竹筐卖两文钱一个。即便是这么便宜的价格,买的人也少,更没什么回头客。这两年下来,受北方打仗影响,外头的物价翻着倍地涨,我这竹筐都没好意思涨个半文。”

原身在陈家时候一文钱都摸不着,所以姜姀并不熟悉山下的物价:“那别家呢,有没有别家卖的价格可供参考的?”

兰英婶笑道:“你猜猜我这手艺怎就卖得出,还不是因为十里八乡没一家正经的篾匠。”

姜姀跟着笑:“那这样更好。此番咱们就说是升级了工艺,明眼人一眼能瞧得出和从前的不同,顺着势把价格抬上去就也合情合理。”

“那你觉得卖多少合适?”

“簸箕三文,竹筐四文,背篓做起来麻烦,且量少,就卖六文。阿婶您觉得这样如何?”

“呀,翻这么多啊。”兰英婶道,“我自然不嫌多,就是不知道村民们觉得如何。”

“您看既然竹簸箕做得多,我还有个想法。单买三文一个,买一双只需要五文。村里都是相熟的乡邻,肯定会有想要凑单买的。薄利多销村民们高兴,咱们也不亏。”